第14、15讲 热现象 分子和原子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2.知道熔化过程的吸热、凝固过程的放热,晶体的熔点。 3.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及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应用。
4.知道沸腾现象,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沸腾过程中吸热及应用。5.知道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现象。 6.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二、知识整理:
1. 温度:⑴ 温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
温度计的使用步骤: 。 常见温度计的种类: 。体温计的最小分度为 ,量程为 ,读数特点为 。 ⑶ 摄氏温度:0 ℃的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的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态变化:
⑴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熔化时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______;非晶体熔化时_______一定的熔化温度(填“有”或“没有”)。一些常见的晶体: ;一些常见的非晶体: 。
⑵ 叫凝固点,
同种物质的熔点与凝固点 ;水的凝固点为 ,冰的熔点为 。
⑶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蒸 发 沸 腾 发生部位 不 同 点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相 同 点 3.分子和原子: ⑴ 扩散现象: 叫做扩散。它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3)扎紧口的气球放置一段时间会变瘪,说明 ;
将充满空气的集气瓶倒扣在装满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上,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发现 ,该现象说明了 。
将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红了,说明了 ,这种现象叫做 ,若将红墨水滴入一杯开水中,这种现象发生的更剧烈,说明了 。
在一个试管中倒入一半的水,再缓慢的导入一半的酒精,塞紧试管口,上下颠倒几次,可以看到 ,这个现象直接的说明了 ,间接的说明了 。 三、例题与巩固练习:
1.如右图所示:温度计的量程是 ,示数是 ,读作 。
2.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加以指正:
3.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并指出是放热还是吸热:
⑴ 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 ;⑵ 夏天湿衣服晾干。 ; ⑶ 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 ;⑷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 ;
⑸ 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⑹ 吃冰棒解热。 。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在熔化前后对它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甲是 ,乙是 。(填“晶体” 或“非晶体”)
5.晒粮食时,为什么要把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并且要把粮食摊开?
6.夏天扇扇子并不能降低气温,但是觉得凉快,这是为什么?
7.我们常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来做致冷剂,以使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说明其中的道理。 8.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能否继续熔化?为什么?正在结冰的水拿到0℃的房间里能继续结冰吗?
9.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两种,液化石油就是采用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10.液体的沸点随着液面上的气压的增大而 。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 ,高山的气压 1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山上烧水时水在 的温度就可以沸腾,高压锅是利用 的方法使水的沸点 的。(另外液体的沸点还与液体的纯净度有关,在液体中溶解入少量固体会增加液体的沸点,降低凝固点,例如汽车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醉可以防止水结冰,在积雪的公路上撒些盐可使雪融化回忆)
11.固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 的缘故;而两块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使它们紧密接触,两铅块就能结合在一起,是由于 的缘故;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两个体积是由于 的缘故。 四、课堂检测:
1.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上出现小水珠 B.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D.放在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2.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阳光下,在冰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 ) A.冰的温度上升,水的温度不变 B.水的温度上升,冰的温度不变 C.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D.冰、水的温度都上升
3.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的: ( ) A.液化过程 B.先液化后凝固 C.升华过程 D.凝华过程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扩散现象表现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只有气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
C.固体之间不能发生扩散 D.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之间不存在作用力 5.用酒精擦皮肤会感到凉,这是因为酒精蒸发时要从皮肤上_________,使它的温度_______,有致冷的作用。 6.常用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_。
7.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提高__________,增大________和加快_______;液体在蒸发时要________热量。 8.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化得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铅块压紧后能粘在一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体的体积不易压缩,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得出_______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这种晶体在90℃时处于__________态,加热6分钟时该晶体处于________状态。
10.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上岸后,一阵风吹来,会觉得十分凉爽,这是为什么?
11.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墙面上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
第16、17讲 热量 内能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内能;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知道热量及其单位;知道燃料的热值。 3.理解比热的概念。 二.知识整理:
1.热量: ⑴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⑵ 单位: ______________;
⑶ 热值: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式:Q放=___________________。③单位: ,物理意义: ; 注: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④节约燃料的两个途径: 、 。
⑷ 比热: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单位:国际单位__________________;常用_______________;
③水的比热:_____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⑸ 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_______________,Q放=__________________。
2.内能:⑴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单位______________;
⑶ 内能的影响因素: 、 ;
⑷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___ _ ___和____ __ ____,其实质分别为: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内能来做功的机器──热机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冲程,飞轮转_________圈。在压缩冲程中,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在做功冲程中,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三.例题与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温度高的物体会有的热量多 B.质量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
C.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得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7
2.汽油的热值是4.6×10焦/千克,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燃烧___________克汽油所
6
放出的热量为2.3×10焦。
2
3.铜的比热是3.9×10焦/(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把一铜块切掉一半,则它的比热将。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桶水比一杯水的比热大B.质量为2千克10℃时的水含有的热量等于1千克20℃时的水所含的热量 C.同种物质的质量变化时,其比热不变 D.比热大的物体,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5.使1克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多少热量?1焦耳的热量可以使1克水的温度升高多少度?
2
6.质量为500克的铁锅中放有3千克的水,把它们从15℃加热到90℃需要多少热量?【C铁=4.6×10焦/(千克·℃)】
7
7.无烟煤的热值是3.4×10焦/千克,20 克无烟煤充分燃烧时可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中的80%被2千克的水吸收,在1标准大气压下,可以使水的温度从30℃升高到多少摄氏度?
8.使20克冰的温度从-70℃升高到-10℃,但冰未熔化成水,需要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是由温度从50℃
3
降低到10℃的水来供给的, 需要多少克50℃的水?【C冰=2.1×10焦/(千克·℃)】
9.在冬天,往往手冷得发痛。为了使手暖和一点,有的同学用嘴对着手呵气,有的同学则用两手来回搓动。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10.将一段粗金属丝反复多次地弯折后,金属丝弯折处的温度将________。这是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此过程中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而要达到同样的效果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放出了热量,温度一定降低
12.下列事例中,不是用做功的方法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的是: ( )
A.用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发热 B.用钢锯条锯木头,过一会儿钢锯条发热
C.寒冷的冬天,双手相互反复摩擦后,手掌发热 D.冬天,在房间内用取暖器取暖,室内空气变暖 13.一个四冲程热机的飞轮转速为1800r/min,它1s完成了 ( )
A.30个冲程,做了30次功 B.60个冲程,做了60次功 C.120个冲程,做了30次功 D.60个冲程,做了15次功 四.课堂检测
1.下列说正确的是: ( )
A.开水比冰块含有的热量多 B.温度越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越多 C.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同样温度的水吸收的热量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关于燃料的热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燃料的质量越大,热值越大 B.当燃料不能完全燃烧时,其热减小 C.当燃料未燃烧时,其热值为零 D.不同的燃料,其热值一般不同 3.关于物质比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比热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B.物质的比热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C.物质的比热跟它改变的温度的成反比 D.物质的比热跟上述三个因素无关 4.质量、初温度都相同的水和铁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彼此接触时:( ) A.热量从铁块传给水 B.热量从水传给铁块 C.温度从铁块传给水 D.温度从水传给铁块 5.有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质量之比是3:1,吸收的热量之比是2:1,升 高的温度之比是5:3,则甲、乙两物质的比热之比是 ( ) A.10:1 B.1:10 C.2:5 D.5:2 6.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B .一定质量的物体,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越大
C.物体具有的内能越多,它具有的热量就越多 D.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7.一杯水的温度由10℃上升到30℃,那么这杯水的: ( )
A.比热增加 B.内能增加 C.质量增加 D.分子无规则运动减慢
8.水的比热是________________,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杯水倒掉一半它的比热___________。
9.从内能、热量和温度中选择一个恰当的物理量填在下边的空线上:⑴热水放热的“热”是指________。⑵热水太热的“热”是指________。⑶摩擦生热的“热”是指________。
10.火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擦燃。前者是用__________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而后者又是用__________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且在此过程中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4
11.将500g的水加热到90℃,它吸收的热量是8.4×10J,求:水原来的温度。
3
12.一台燃气热水器,每min消耗煤气0.02Kg,能将5dm的水从15℃加热到45℃。已知煤气的热值为
7
3.78×10J/Kg,求该热水器的效率。
第17讲 测量 声现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2.知道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会用量筒(杯)测量物体的体积。4.会进行长度及体积的单位换算。 5.知道声音的发生及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知识整理: (一)长度测量:
1.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 常用的还有 、 、 、 、 和 _ 等。它们之间的
换算关系为: 1m = _______Km = _______dm = _______cm = ______ mm= __________nm。 2.工具: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 ,使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 做到:
齐: 靠: 正: 准: (二)体积测量:
1.在实验室里常用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来测物体的体积。
2.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视线要跟凹形液面的___________部或凸形液面的____________部相平(即平视)。 3._________________叫做误差,它是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完全避免的。 (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__________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米/秒。 3.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跟声源的振动的频率有关;______________跟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三.例题及巩固练习:
1.单位换算(要求写出换算过程)
⑴ 0.56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厘米; ⑵ 35毫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米;
6
⑶ 1.53×10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毫米;
4
⑷ 4.76×10微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米。
⑸ 0.5纳米=_________米=_________毫米=________微米(不写过程)。 2.下列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⑴ 某同学身高为1.64________; ⑵ 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_______; ⑶ 窗玻璃的厚度为2.5_______; ⑷ 一号干电池的长度约为6_____。 3.如图: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4.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位换算:
33
⑴ 1.5米=________升=_________厘米=__________毫升;
33
⑵ 360毫升=_______升=___________米=___________厘米。
6.如图:是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金属块体积的示意图,水的体积为: _____
333
厘米,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为_____厘米,金属块的体积为_____厘米。这只量筒的最小分度值是_________,可以精确到___________。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九年级物理第一轮中考总复习教学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