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编 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游戏

第一章 游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涵义

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什么是“游戏期”现象、儿童游戏的文化适应功能

了解玩具的起源及功能 了解游戏的发生、儿童游戏及其价值观的演变,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古代的儿童游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游戏期”的形成

难点:儿童游戏价值观的演变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前言

一、游戏研究的多维视野 1.游戏的社会文化视野 (1)游戏的社会文化涵义 (2)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3)游戏的社会文化性格 (4)“游戏期”的文化成因 (5)游戏的文化传承功能 2.游戏的儿童发展视野

(1)游戏的个体发生和发展 (2)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3)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4)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 3.游戏的教育学视野

(1)幼儿园游戏的性质和特点 (2)游戏和课程、教学的关系 (3)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 (4)游戏环境的创设

(5)游戏材料的选择和利用

二、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困境”和出路

1.游戏困境: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行动上轻视和忽视游戏。 2.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1)态度障碍 (2)功能障碍 (3)结构障碍|

(4)游戏的教育性研究的匮乏

1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一、游戏的历史起源 (一) 游戏的前提

1.人类通过工作所获取的生存资料能够满足机体的生存需要 2.人类愿意享受闲暇生活 3.劳动丰富着游戏活动的内容 (二)娱神和自娱

被现代人看做是“游戏”的活动在古代是娱神的,以后,这种以“娱神”为目的的活动才逐渐转变为一种以人们“自娱”为目的的娱乐性游戏活动。 (三)游戏的发生 1.游戏与劳动的关系 (1)高等动物本能说 (2)劳动说

2.游戏与艺术、体育的关系 (1)模仿说 (2)巫术说 (3)游戏说

(四)游戏规则的产生

游戏规则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规则,是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由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

二、游戏的演变和文化特点 (一) 游戏的文化特点

1.身体技能型游戏的文化特点 狩猎—采集型文化 体力 2.运气型游戏的文化特点

相信有某种外部的神秘力量或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并能够影响和控制自己的命运 运气 3.策略型游戏的文化特点 智慧

(二) 我国古代游戏的文化特点

1.力量型、运动技能型的对抗性团体游戏相对较少,个人技能技巧型游戏较多。 2.博弈类游戏、智力游戏、文字游戏高度发达和盛行。 3.具有独特的筵宴游戏。

(三)我国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变化 1.古代儿童的游戏 2.现代儿童的游戏

(1)改革开放前北京地区儿童游戏的特点 (2)改革开放后北京地区儿童游戏的特点

2

第二节 “游戏期”现象与意义

一、“游戏期”现象与自然适应功能 (一)“游戏期”现象的发现 德国 格鲁斯

(二) 游戏的自然适应功能 1.游戏和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2.游戏与动物的社会化

二、儿童游戏的文化适应功能

(一)游戏与儿童对物质文化的适应 1.工具的掌握

2.工具的创造与发明 3.游戏适应的特点与意义

(二)亲子游戏与儿童对社会文化的适应 1.基本的社会性交往结构的形成 2.信任、依恋、合作倾向的形成 3.文化延续的功能

(三)伙伴游戏与儿童对社会文化的适应 1.伙伴文化的形成

2.社会角色塑造与规则传递 三、儿童游戏的文化差异 (一)竞争与合作的文化差异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二)性别差异的文化特征

3

第三节 玩具的起源和特征

一、玩具的起源

(一) 来源于生产工具的玩具 (二) 来源于祭祀物品的玩具 (三) 来源于民间习俗的玩具 (四) 来源于民间传说的玩具 二、现代玩具的基本特性 (一) 模拟对象的广泛性 (二) 科学技术特性 (三) 消费品特性

(四) 想象和幻想制造者的特性 (五) 教育者的特性 三、玩具的文化传承功能

(一) 玩具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工具 (二) 玩具是幼儿学习的“课本”

第二章 国外游戏理论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各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特点和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能够

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以

及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难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及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一) 精力过剩说 “剩余精力”说 1.代表人物 席勒 斯宾塞 2.主要观点

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4

(1)席勒 (2)斯宾塞 3.评价

(1)消极 对贬低游戏的价值负有责任

A.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德的,应当予以禁止。

B.只是把游戏当成是“导泄”的手段,认为与其禁止儿童游戏,不如让儿童去游戏,在游戏中发泄剩余精力更为明智。 (2)积极

A.说明了游戏的物质前提 只有当机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机体才有可能去游戏 B.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作用 (二) 松弛消遣说 “松弛”说 1.代表人物

拉扎鲁斯 帕特里克 2.主要观点

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3.评价 见教材

(三) 预演说 “前练习”说、“生活预备”说 1.代表人物 格鲁斯 2.主要观点

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功能,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3.评价 (1)积极

A.认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

B.对于改变人们的儿童观、扭转当时人们认为儿童游戏物价值的传统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2)消极

A.只用“本能”的概念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 B.成人已不需要为生活做准备,可成人仍然有游戏的需要并继续游戏。对于这一点不能有很好的解释。 (四) 复演论 1.代表人物 霍尔 2.主要观点

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 3.评价 (1)积极

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的内容不同。 (2)消极

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无法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在线全文阅读。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6060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