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常常让现在回到过去、进入未来,吸纳了过去的记忆及对将来的期待,此时此刻,一个完整经验的幸福时刻终告到来,并成为美的理想。只有当过去不再是烦恼、对未来的期待不再令我们烦躁不安时,我们才会和周围环境水乳交融,才是活生生的人。只有当过去充实了现在、未来引领现在的发展,艺术才会以其特有的激情于此刻宣告到来。”
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主义文化:
被现代的反讽文化讽刺得一瞬间失去了价值,一切东西都可以被调侃,一切东西都不再严肃。
《呐喊》
杞人忧天。当我们不再烦躁不安时,才会和周围环境水乳交融,艺术才会以其特有的激情于此刻宣告到来。
第三十九段
向动物学习经验的统一:“若想从根本上了解审美经验,就必须得求助于人类水准之下的动物生活。” “活生生的人从过去当中 所保留的,从未来那里所期盼的,都成为现在活动的指引。” 第四十段
向初民学习,学习思想与感觉的密不可分。
“他的观察既是行为的准备,又是对未来的判断……他的感官是直接思想的前哨,是其行为的尖兵。” 有些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闪避,已经是一种本能与直觉。这是好的运动员必备的。
第四十一段 经验是艺术的萌芽
“真正的经验意味着自我与外界事物的充分交融……经验是有机体在客观世界 中进行抗争、取得成就和满足,因此,经验就是艺术的萌芽。”
杜威强调的是一种活力,需要与周围环境、人群进行交往。
《再见吧小路》
下乡的女知青即将回家,手中拿着军用水壶,回头看了一眼,眼神悲伤,她背后是为她拿着行李的农民老汉。
知青们生活在乡村中是悠闲的,回到城市后的日子却会变得更好,更受人尊敬,二者之间,离开与回归之间,他们有一种不舍与悲伤的感情。
第四讲 活生生的人与“以太物”之一
肉体与精神的关系
第一段
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对肉体的蔑视、对感官的恐惧,以及肉体与精神的对立。 第二段
静态的阶层分割: ①掩盖了生活本身的无序;
②因足够稳定而被误当做秩序的本质;
③生活被分割成独立区域,艺术也有自己的领地,每个部分各行其是,造成了价值对立。 第三段
阶层分割的后果: ①感觉与意义分离;
“我们体验着某些情绪,但这些情绪无非是盲或者恼人的刺激,里面或背后都没有实在(reality)的意义。” ②感觉相互分离;
“在我们大部分的经验中,各种不同的感觉并未结合起来,让经验连通并得以增长。” ③劳心与劳力的分离
“只有那种劳心不劳力和通过控制他人肉体及劳动进行间接体验的人,才受到尊崇。”
现代人习惯于把感受层次的东西让它继续肤浅下去,不会去深究其中的东西。
现在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了刺激人的感官,都是肤浅的,也没有人去深究,没有人去深入发掘它们其中的以太物。
杜威强调的是认知理性与肉体的分离。这是后天强加的。 第四段
感觉与精神的联系: ①与其他官能的联系;
“感觉与情绪、冲动、嗜好密不可分,所以才会指责人的视觉欲念是导致精神向肉体沉沦的一部分,才会把感觉等同于肉欲, 又将肉欲等同于淫猥。” ②消化理智材料,获取对象知识
“眼睛并非残损的望远装置,借助它,绝对可以消化理智材料,获取远处对象的知识。”
肉体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
第五段 感觉的含义:
①是经验不证自明的意义;
“由于感觉是直接呈现在经验之中不证自明的意义,所以它就成为各种感官充分实现自己功能时的唯一表征。”
②是参与行为的器官; ③不能与行为对立; ④不能同理智对立。
杜威把感觉的意义提得很高,认为只能用感觉来感觉感觉。但是他也强调理性和思想,如果没有思想的参与感觉也只能是感觉。 第六段
恢复感觉与祖先连续性的意义: ①消除肉体与精神的对立;
②提供未来的可能性,避免对未来生活的恐惧; ③为感觉的统一提供自觉的意义。 第七段
联系的丰富性与互动性。 第八段
空间和时间均和人的存在联系在一起: ①空间提供着威胁和满足; ②时间意味着生长。
“由于时间让变化有了秩序,所以它就是生长;生长意味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变化准备暂停和歇息,意味着相应的完成状态,即一个新的发展过程的出发点。” 第九段
不能孤立看待时间
“识别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点,而是长期、缓慢成熟过程的尖峰,是一个有序的时间经验的连续性在发展到顶峰时,突然被打断那一刹那的显现。”
“美的艺术所使用的形式是一种艺术,是让潜含在生活经验每一发展过程中的时空组织因素清楚表达出来的艺术。”
美的艺术不是一时半会的,要把它放在时间中来看待。
弗洛伊德:人生前进的驱动动力就是利比多
直接表现出来的人成了流氓被关在监狱里,而通过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的成为了艺术家。 第十段
时间空间并非辨认、识别,而是知觉。
“单纯的识别意味着我们已经抛开眼前所识别的对象或人,其突出特点就是中断,或者试图把识别对象用作他者的工具。”
知觉:“过去被招致到现在,是为了扩大与加深现在的内涵。”
识别是单纯的辨认,辨认出来了就完了;而知觉是一种沉迷,对象把自己的目光完全吸引住了。
杜威认为艺术经验(和科学)需要有一种知觉的精神,能够把许多的以往和过去用来认识现在眼前的事物。
第五讲 活生生的人与“以太物”之二
艺术与生存的关系
第十一段
艺术与基本生存活动的联系
①意识把自然中的因果联系转化为手段与目的; ②不能意图强加给自然
有机体的反应是一种表达工具,是一种基本的交流方式 第十二段 艺术的证明:
①人是在有意运用自然中的素材与活力去扩展自己的生活,是相应协调着自己的大脑、感官以及肌肉系统,来进行这种活动;
②有自觉恢复感觉、需要、冲动和行为的能力。
“意识的介入最终也导致思想观念,即艺术观念的诞生——即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识成就。” 第十三段
艺术观念是人性的象征:
①政治和道德艺术:艺术是人类活动的理想调控方式; ②艺术是让人区分开自然又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纽带。 第十四段
实用艺术与美的艺术的对立: ①原因:社会惯例和工业发展的历史; ②实质:没有触及到艺术的本质;
③区分标准:创作与欣赏经验的完整程度。
“异化”:即非人化。马克思提出,来自黑格尔。 人被物化的东西鞭策着去做事 第十五段
艺术与生活对立的原因:生活不完美 第十六段
艺术不能凭空出现, 是与经验连续性的结果
第六讲 活生生的人与“以太物”之三
感性与精神的联系
第十七段
对自然美的沉迷(审美沉迷) 举例:赫德森、爱默生 第十八段 沉迷自然的根据: ①情感共鸣,通感;
“充满活力的生物与环境发生自然联系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并且是不能以清晰或理性思维复原的共鸣” ②泛神论;“诗歌与泛神论总是近亲。” ③感性经验对精神的吸纳能力。
“直接的感性经验对意义与价值有着无限的吸纳能力”
*丰子恺:中西绘画差别(形式上的) ①西方绘画块状,中国绘画线条 ②西方绘画结构紧张,中国绘画结构空松 ③西方绘画写实,中国绘画理想 东西绘画初次碰撞时当时人物的感受。
*中国传统山水画:保持一种传统,让绘画与看者,与画家相对画。这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以太物,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情感,不是单一一种思想能够表达出来的。 第十九段 感觉的重要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艺术即经验-笔记(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