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可以缺,信念和信仰不可缺
<酒神纪>:都是从群体活动中产生,群体情感宣泄之余的产物,是群体感情的体现 第十一段 再现与模仿:
①证明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②模仿并非复制,而是反映情绪和思想
杜威提出模仿不仅是模仿物体外形,而是模仿其“与社会生活习俗紧密相关的情绪和思想。” 模仿与群体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 ③柏拉图反对模仿的原因
主张建立起戏剧家、音乐家的监察机构。
“音乐由多利亚向吕底安式风格的转变,明显是希腊民风堕落的先兆。” 联系中外实际加以评判柏拉图的这一句话 艺术生活在走下坡路,对群体影响是负面的。 柏拉图用“人生”来要求音乐、艺术。
一种审美文化在走向雕琢,走向单纯感官刺激的时候,是否代表民风的堕落。 不能把一种高质的艺术与社会、人群分离开。 Eg. 李后主,时代的终结。
看电视剧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性,不要看特别凄美的,人的心理结构会嬗变。 把它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
*多利亚风格:传自希腊北部,风格粗犷、豪放 吕底安风格:传自西亚,风格绮靡 ④民风走向的象征 ⑤为艺术而艺术
从19世纪开始,唯美主义,英国发起,法国兴盛。艺术史一个自由的领域,与世俗生活无关。 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创造社21,前期,为艺术而艺术,针对当时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艺术为人而生,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生存
创造社后期23年:艺术如果不为老百姓服务代表着艺术的堕落(郭沫若)马克思主义流行 27年发展到顶峰,合并到左联
复旦的教材是唯美主义的。(艺术是一种谎言)
唯美主义的好处:主张与生活没有关系,给了艺术家创作的自由,不用再为国家思想等服务,使艺术家获
得赦免权。
“模仿说”艺术本质的流派或艺术起源的流派,霸占了西方几千年的艺术史 19世纪出现了“表现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比较重口味
很多带着抵触情感的人都在批判当代新的审美。 抵触过大容易造成断裂
第二讲 活生生的人之二 艺术和生活隔离的原因
第十二段
艺术与生活隔离的历史原因:美术馆与博物馆
“现代艺术史即一部独特的现代博物馆和美术展览馆制度的形成史。” “欧洲的博物馆绝大多数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兴起的纪念馆” 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的伴随物 ①民族主义:炫耀民族的艺术历史 ②帝国主义:炫耀战利品
*西方化时期的日本,把艺术馆收为国有,保存了大量珍品
我么的国宝怎么成了别人展览馆的展品?肉身佛像 带翅膀的女神,古巴比伦文化。希腊化:战争不断 第十三段
个人的原因:暴发户
“资本主义的扩张,极大刺激了博物馆的发展,给艺术品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的同时,也加剧了其与普通生活隔离开的思想。暴发户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副产品。“ ①炫耀心理 ②地位证明
暴发户营造自己的形象有利于做生意:讲信誉、有品位、性情温良 eg华人5亿元拍下贵重名画、瓷瓶 第十四段
社群和国家的原因: ①炫耀文化品位 ②非土生土长
③耗费大量社会时间与精力
“社群和国家也会修建大剧院、美术馆和博物馆,以炫耀其良好的文化趣味,证明这个社会并非满是铜臭,而是愿意拿出钱来资助艺术。“
大剧院等的出现使得文化的本土性消失。文化本土性是过去古典美学视若珍宝的东西,每一份文化作品都有其独一无二性,它的出现与它特色的文化语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无法理解
的。
国家大剧院主厅:不伦不类,没有突出自己文化的东西。 这个时代文化交流迅速而广泛。 第十五段
商业全球化的影响:
①割裂了艺术与地方性的联系;
“人口与贸易的流动性削弱了或摧毁了艺术品与地方性之间的自然联系。” ②艺术成为商品;
土生土长性的消失使得艺术品成为美的艺术的标本; 艺术品被生产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销售 ③割裂自己存在之根
中国画:并非西方式的写实,而是一种透视法,根据地位等决定画中人物的大小。
中国古代哲学里流传下来的泛神论思想:人和人之外一切物种的对话、亲密,自然拥有其灵魂。 eg.米希纳斯,罗马巨富贵族,著名的文学赞助人 [阎立本步辇图:意识形态透视法] 第十六段 艺术家的原因:
①由于不能批量化生产,被排挤到商业社会边缘;
eg可口可乐结合大跃进的风格海报
②以艺术的独立化加剧隔离
这种隔离为了不是艺术,而是为了商业。
“艺术家觉得让创作成为与社会隔离的“自我表现”的形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艺术家因不能正常置身于社会中,产生独特的审美“个人主义”。 艺术与社会的过度隔离使得艺术脱离了社会。
eg一个不知道画的什么好像是猪的头
第十七段
对艺术哲学的影响:
①艺术哲学只强调审美静观,审美领地被非美因素占据‘ ②艺术批评无视审美能力 西方传统流派中十分重要的范畴。
静观:把审美能力赋予某写特殊阶层,会加剧艺术与生活的隔离
*结果像收集、展览、拥有、炫耀的快乐这类非内在的偶然因素,居然也伪装成审美价值陶醉于凡俗之美的光彩华丽。
第十八段
外部条件对审美经验的影响:
①理论上本不是从艺术本身推导出来,而是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 ②实践上导致美感的独立或降格
*一些外部条件的影响会将美感从本属于我们的生活中驱走,或者将其降格为短暂的快乐刺激。
第十九段
本书的任务即是恢复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 ①不能从公认的艺术作品入手;
“理论的目的在于理解,而理解只有通过迂回的方式才能实现,只有靠回到普通或者平凡事物的经验当中,才会发现这种经验过程的审美特质。理论探究可以从公认的艺术作品开始, 只是这时候的美已被隔离开,艺术品也被高高 供奉在壁龛上,而非当作日常经验活动中的庆祝对象。”
“特质”:是杜威美学中最为基本的范畴之一。特质既包含了事物本身的固有的性质,也包含了这些性质在人身上产生声、色、味等感觉的能力,即人的情绪(未经理性处理)和情感(经过理性处理)。 先前的西方哲学强调理性,而杜威强调情绪性的东西在人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特质性的东西在科学研究中也扮演一定地位,理性只是特质中的一部分。 ②要从普通生活经验着眼。
艺术品发展并强化着日常乐趣中特别具有价值的部分;
艺术品在普通经验的意义得以充分表现的时候,从这些日常乐趣中产生出来 第二十段
艺术哲学的新方法:精神化VS理想化 ①旧方法让艺术隔离, 使之精神化;
“它们或者视现存的艺术隔离状况为理所当然,并以此为理论出发点,或者认为艺术就该隔断与具体经验事物的联系,不断地“精神化”。“ ②新方法则让普通经验特点理想化。
理想化:让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整体提高。无论在生活中做什么,都让生活艺术化。
第二十一段
艺术哲学的内容:what、why、how
“一种艺术哲学若想名副其实、永葆生机,就必须得让我们清楚,艺术在各种经验中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因何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作用。”
*杜威认为艺术与生活本来是一体的,是外部条件使得他们分离。艺术哲学把外部条件当做内部条件,认为艺术与生活本来就是分离的。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
杜威要求今天的艺术向原始艺术学习,艺术哲学就是要恢复那种连续性的关系。太过理想主义。 阿多诺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艺术与生活本是紧密结合的,但现在它们既然已经分开,我们就应该接受这个现实。
第二十二段
艺术哲学的目的不是颂扬,而是理解: ①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本质规律;
“艺术理论就是揭示出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本质规律。” ②寻找美的根由与胚芽;
“我们得要在通常不认为是 美的经验事物中寻找美的根由与胚芽。” ③成长的方式。
“一旦找到这些生机勃发的种子,就可以顺藤摸瓜,了解到这些种子是怎样生长为完美、精致的艺术作品。” 整本书的关键就在于:怎样才能成为艺术品?
人一旦走得太高,就只有现实才能说服你。
米开朗琪罗《末日审判》:耶稣的形象开始改变,不再仁慈,而是强壮,惩罚人类。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温情脉脉的色彩开始转变,逐渐回到现实,这副画就是一种表征。 风格化作品,
英国经验主义出现:摧毁一切理想与幻想,只尊重现实。 自然科学产生:真理必须经得过检验
第二十三段
艺术哲学面对的是问题而非答案:
“既然所有日常经验都潜藏着艺术与审美特性,那怎么解释它们如何并且为何总不能突显出来呢?对大多数人来说,为什么艺术更像是从外部舶入到经验之内,美也等同于人为虚饰出来的呢?” 艺术哲学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主要关注的是哪些因素和条件使得平凡的经验变得完美起来?
第三讲 活生生的人之三
正常的经验
第二十四段
“正常经验”的本质决定于基本生存条件:即动物的生命官能(主体)
“需要我们追寻艺术从日常经验中长成的足迹,需要对‘正常经验’的意思有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洞窟里的壁画,原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艺术即经验-笔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