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即经验》导读
考核标准:平时表现:10%
讨论课程:30% 期末考试:60% 四道题
公共邮箱:aestheticsfudan@126.com密码:chinese (文件中心-网盘-我的文档)
第一讲 活生生的人之一 The live creature
题目的翻译:The live creature 杜威敬佩达尔文
无论是在自然还是在社会中所有生物的求存特点 为了活下去要付出大量精力
商务印书馆:活的生物 “活的“:与死对立
生物:西方:包括人和其他生物 中国:不同人的
杜威:坚定的人本主义者
强调人的生物性的成分,突出人和生物的连续性,弥补以往人们忽略的事实:人太把自己当人了(批判传统)
文艺复兴以来,人性膨胀到无法无天的地步,不能清醒地面对自身,导致对自然的蔑视,对其他生物的鄙夷
莎士比亚:人是万物的灵长
杜威:人是生物,要客观、理性、清醒地认识自身 第一段
理论与实际的龃龉
80年代:作家与评论家针锋相对
90年代:作家与评论家:市场经济下合作——连狭义的批评都成了炒作
艺术拒绝阐释的两个原因: ①把艺术看作是物理产品
艺术是一种经验,与每个读者的经验、感受有关,不仅仅是内容不会改变的物理产品 Eg. 车尔尼雪夫斯基:人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总以为莎士比亚的伟大是跨越时代的
→忽略了经验的历史背景。
作品只有与人的经验结合在一起才是活的
弊端:产品所有的意义都凝聚在物理作品中,与人的经验没有关系。 杜威认为,艺术应该与经验联系,物理只是一种体现。
②艺术的完美和声名 直接的对象不是理论而是作品
艺术的“伟大”孤立于历史之外,即是形而上学的。 历史语境:当时伟大的作品在现在也许并不伟大
为什么艺术拒绝被理论阐释,因为理论本身出了问题,把艺术当做一种物理产品,坚持艺术的伟大 理论带有一种强制力,要求人们的服从 第二段
①艺术和经验隔离的后果:造成看不清艺术的意义
“艺术被移至一个独立领域,与非艺术形式下人们努力、经受以及成就的内容和目的割断了联系。” “努力”:做的过程;“经受”:做的结果
②艺术哲学的任务就是恢复艺术与经验的连续性
“山峰并非腾空浮动,它们甚至并非立足在大地之上,它们就是大地。” “山峰”即指艺术品,“大地”则指日常经验,二者本就是一体 第三段
恢复工作的第一步: ①研究与艺术无关的条件
用迂回的途径去得到艺术理论:“为了弄清艺术品的含义,我们不得不暂时忘却它们,从它们身边走开,转而求助那些通常我们以为与美无关的普通经验力量和经验条件。” ②需要理解和洞察
Eg. 要研究花儿的美,就要研究它的生长条件 第四段
原始艺术的目的:
①美,是因为成为一个人的经验 ②满足宗教、纪念、家庭等生活需要
Eg. 要欣赏巴台农神庙,就要回到当时的雅典市民中去。
它不仅是形式,还有当时的人的经验。它作为主建筑代表了当时的主旋律。
如果一个人想如果一个人想对巴台农神庙的审美经验做出理论说明,那他一定要认识到神庙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他们是神庙的建造者,是享受着神庙的人,也是满意于家庭温暖、街道上恬然行走的人。
巴台农神庙:雅典娜主神庙,伯利克里时期,纪念希腊战胜波斯
伊克蒂诺和卡里克拉特设计,菲迪亚斯雕塑(贪污被处死),多利亚柱型发展顶峰
第五段
生活中尚未开发出来的美:
①需要兴趣和专心致志,和庄子、禅宗的专注接近 *全情投入才能体会到“美”
*若想理解那种为人普遍接受、具有完美形式的美,就必须得从尚未开发的美入手,从令人目不转睛、耳无 旁骛的事件和场景入手;在人专心看和听的时候,这 些事件和场景就会不断激发起他的兴趣,给他无穷的享受。
②需要参与,而不是“旁观者”,联系毕达哥拉斯的说法
*否认了旁观者能体验到美,有失偏颇
*生活就像是一场体育比赛,有些人作为摔跤手登台亮相,有些人作为小商小贩借机发财,但其中最好的就是作为观看者进行观赏。
③ 美在过程。
*柯勒律治对诗歌欣赏者说的那番话,同样适用于所有身心沉醉 于活动中的人:“一个人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想继续 读下去,不仅仅、或主要不是出于某种惯性的猎奇心 理,也不是急吼吼地想尽快知道结局;他想读下去, 是因为阅读行为本身就很让他愉快。
第六段
生活的乐趣和乐趣丧失的原因: ①失去专注、热爱
②市场环境、西马、马克思异化理论
市场环境决定产品的批量化生产,生产者不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Eg.看不清的一张图
很多时候,产品提不起使用者 的审美兴趣,不能总归咎于产品生产者, 而更应由市场环境承当责任,因为正是这 种环境决定了产品的设计。
?杜威对这个现象的职责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合理性?杜威的复古主张具有多少现实性? 第七段
艺术与生活隔离的错误观念:
①表现:把艺术看得高高在上,博物馆艺术
博物馆艺术:艺术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只能跟博物馆、美术馆等联系在一起, ②后果:大众的低级趣味,阿多诺双休日艺术的批判
将“艺术”看得高高在上,并对其顶礼膜拜的思想 已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以致如被告知,人们不经 意间的娱乐活动之所以带来满足,是因为里面至少 部分地包含着美时,他们听了非但不觉得开心,反 而会生出反感,
仿佛受到了嘲弄。对今天的普通人 来说,最具活力的艺术是那些他不认为是艺术的东 西:比如电影、爵士乐、搞笑的连环画,特别是那 些有关桃色花边、凶杀、绑架的报道。人们向往着 愉悦的经验,对它有着不可遏止的冲动,但他们又 总觉得艺术应该和博物馆、美术馆连在一起,结果 无奈之余,冲动也只好在日常环境当中寻找发泄了。 许多人其实也反对那种博物馆艺术的观念,可他们 又总是不自觉地奉行这种错误主张;将艺术从普通 生活经验的对象与场景中分离出来,就是产生这种 流行观念的根由。对此,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非但不加抵制,反过来却以坚持此观念为荣,甚至不遗 余力地予以追捧。可事实上,只有当艺术杰作与普通行业中的产品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们才会得 到充实而深刻的赞赏。而那些有教养的人所认可的 美的艺术,由于高高在上,在老百姓的眼里未免苍 白无力,这时,他们对美的渴望很有可能转移到那 些低级、庸俗的趣味上去。
第八段
艺术的昨天与今天:
①以前在生活中,今天在生活外
“当初人们造出它们时满怀热枕,可今天人们找出它们,却摆放在艺术博物馆里以显尊贵。” ②“物质“与”精神“的际遇
“物质”的境遇每况愈下,靠苦口婆心的辩解勉强度日; “精神”环绕着一层让人竖然起敬的光晕 ③生活关键时刻的显现
“这些物品不过是高超技能的显示,是当时族群生活、神灵崇拜、欢筵斋戒、战争狩猎的呈现,是所有
穿插于生活之流中那些关键时刻有节奏的突显。” 第九段
以戏剧、音乐、绘画、建筑为例,说明其与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 它们都是一个有序的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段
以战争、祭祀、公共集会为例,谈它们与艺术的联系: ①具有社会特性与功效; ②群体生活意义的完美体现;
“音乐与歌唱时宗教和庆典仪式的内在组成部分,群体生活的意义从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杜威强调艺术的群体性 ③赞美、教育、纪念等。 “艺术仍会保持其社会特性”
人群与羊群不同,羊群的团聚需要内力或者外力的驱动,人也是一样。
外力、内力如信仰等,那么艺术的含义便出现了,代表了群体的激情,感性方面的沟通、融汇。 中国现在的问题都集中在信仰问题上 请人教老百姓国粹:打太极拳 信仰:国粹情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艺术即经验-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