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研究树燕,想搞清楚环境噪声是如何影响幼燕的求救鸣叫的。他们发现,树林附近的声音在50分贝左右,有风的呼啸声、奔驰在旁边公路上的卡车声、河中的流水声和幼燕同伴的叫声,还有其他动物的叫声。他们发现,如果周围环境中的噪声分贝提高,嗷嗷待哺的幼燕索取食物时的叫声更响亮。
⑦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录制了一段特定分贝的说话声。在他们离开树林之前,他们用录音机播放这段说话声。5天后,他们发现,幼燕叫声的音量有了明显提高。意外的是,关掉录音机后,幼燕叫声的音量并没有降下来。这种变化可能是对越来越嘈杂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进化。这对幼燕而言是有益的。但是,长此以往,噪声越来越大,它们的叫声是否会达到极限?又或者,树燕妈妈不能识别它们的叫声,那时这些幼小的生命是否会饿死呢?
⑧这样的担心并不为过。这样的假设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鸟儿把巢筑在离人类活动不远的地方,而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嘈杂。不仅鸟儿,越来越多的其他动物也正受到波及。有报道称,因为环境噪声污染严重,生活在城市中的青蛙甚至找不到配偶,青蛙数量急剧下降。人们尚且不能忍受噪声污染,更何况无辜受到牵连的动物。即使它们再聪明,也不堪忍受,很难想出良策。那么,请尽你所能,保持安静。
(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9期,有删改)
1.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3届汕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5题。
菌儿自传 高士其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
6
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蝗蚓,一只蜜蜂,一只大狗、一头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当心呀!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明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然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辨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7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
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太笼统了。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做病毒吗?太没有生气了。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是了,是了,微菌是了,细菌是了。那固然是我的正名,却有点科学绅士气,不合于大众的口头语,而且还有点西洋气,把姓名都颠倒了。
菌是我的姓。我是菌中的一族,茵是植物中的一类。
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内有禾,十足地表现出植物中的植物。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
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儿子,所以自愿称作菌儿。以后你们如果有机缘和我见面,请不必大惊小怪,从容地和我打一个招呼,叫声菌儿好吧。
4.纵观全文,“菌儿”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3届汕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遏制信息战——知识军事的时代使命
沈伟光
①20世纪是历史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人类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发明了大规模摧毁物质和生命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正在到来的信息战,不仅可以有选择地摧毁物质和生命,而且把攻击指向国家的“神经系统”和人员的心理精神领域,使战争的破坏性、不确定性和盖然性更大了。因此,充分研究信息战,揭示其破坏性、危害性,遏制信息战的实施,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军事的历史使命。
②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信息要素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每个国家而言,不管它是处在工业时代的经济,还是农业时代的经济,都必须直接或超越实现与信息时代的转轨。如同大工业时代孕育出机械化战争一样,信息时代也必然催生出信息战。
③综观历史进程,每一个时代都是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一个时代的序幕。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演进与发展的规律,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辩证逻辑。人类军事活动及其战争行为也是循着这一逻辑从远古走来的。
④冶炼技术开创了农业社会的新文明,但同时推演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
8
战争画面。
⑤蒸汽机的革命性进步,打开了人类社会的工业之门,但也展现出了铁甲雄兵、炮火硝烟、死伤遍野的残酷战争景观。
⑥微电子和计算机促成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迎来了信息时代,但却正在构划弹炮来无影、光电定乾坤的战争神话。
⑦从美洲到欧洲,从西方到东方,信息战的狂飙正在波及整个世界,信息战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⑧海湾战争已作为“首次信息战”载入史册,伊拉克由于几乎丧失了全部制信息权在战争中不堪一击,美军因拥有信息优势而以微乎其微的代价获得战争胜利;为结束波黑冲突,北约运用部分信息战手段,攻击要害目标,并在谈判时运用计算机模拟战争的可能结果,迫使波黑各方接受了和平方案;海地事件中,美军因强大的信息威慑而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俄罗斯车臣冲突中,杜达耶夫由于使用手提电话被跟踪定位而毙命;黑客的攻击每年导致全球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⑨信息战理论日趋完善,战略的、战术的、技术的,涉及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成为一门军事学学科,并开始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一切领域渗透,信息战学科作为下个世纪最重要的交叉科学的地位已经确立。
⑩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支撑,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成熟,并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使信息战的发展大大超出未来学家和战略家们的预想,正在成为未来战争舞台上的主角。
?以信息战为重心的军事革命正在一些国家兴起,带来军事思想、编制体制、装备发展、军事训练、人的观念的一系列变革。一些国家已建立了信息战组织体系,成立了军队、民间多种形式、各个层次的信息战研究机构;创办了信息战学院,在大学开设有关信息战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在军队组建信息战部队,设立信息战指挥中心,加强军队的信息化建设。
?由此可见,各国军事家正在为迎接信息战而做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走在世界信息战前列的美国已着手制定信息战战略,建立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秘密研究进攻性信息战和防御性信息战措施;进行信息战模拟演习。核战争的阴云尚未散去,信息战的阴霾又笼罩在人类头上。
(1999年2月2日《解放军报》)
6.从文章内容看,信息战的危害性体现在哪里?它引发了军事领域的哪些变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刊发于1999年2月2日的《解放军报》,作者沈伟光是世界范围内最早提出“信息战”概念的人,被美国人称为“信息战之父”。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四)(2013届韶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珍惜湖泊的生命
陶世龙
湖泊,是大地面孔上最动人的眼睛。它们有的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在草原上闪着光亮,有的像蓝色的美玉隐藏在白云缭绕的山谷里,有的又像是珍珠漫无边际地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中。
但是,湖泊和地球的历史比较起来,它的寿命是很短的。从最远古的地质时代以来,许多湖泊就无声无息地在大地上悄悄出现,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渐渐变浅,渐渐缩小,渐渐消亡。例如,古代华北平原上的几百个湖泊,从元代以后都逐渐淤塞成了平地,到现在只剩下白洋淀和几个较小的湖泊了。杭州西湖可谓大名鼎鼎,但它从诞生到现在,只不过经历了2000多年。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中,竟有三次与消亡擦肩而过。一次是唐代的时候,已经被泥沙淤塞得快要变成平地了,幸好当时赶着挖掘湖泥,才把它的生命挽救下来。另两次是五代和北宋的时候,都由于及时挖泥和保护,它才没有在周围美丽的山峰和园林中消失。
在湿润的地区,使湖泊消亡的致命原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和湖内植物的茂密生长。大大小小的水流,从奔腾的溪谷流到平静的湖内,因为水面放宽,流速减小,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削弱了,有些泥沙就在河流进湖的地方迅速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并且逐渐扩大着。另一些细小的黏土颗粒,随着水流漂流到湖中心后,也渐渐沉淀到湖底。这样,随着泥沙的堆积,湖泊就越来越浅了。根据计算,这种泥沙沉积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著名的瑞士日内瓦湖四周的河流每年带到湖里的泥沙有420万立方米,这样多的泥沙,只需要再经过21 000年,就能够把这容积有8.9亿立方米的美丽湖泊完全填满。在湖水逐渐变浅的同时,水边生长的芦苇,漂浮在水面的睡莲和眼子菜,以及完全淹没在水底的各式各样的水藻,也一层层地向湖心迅速地推进。没有多久,湖泊洼地变得又小又浅,几乎长满了植物,那就变成了沼泽,湖泊的生命就结束了。另外,如果湖泊的来水输入因河流改道等原因而减少,也会加速湖泊的消亡。
在干燥的地区,湖泊的消亡原因同湿润地区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这里,湖泊消亡得更迅速。许多巨大的湖泊常常因为气候变迁,使来水(主要是河流来水)减少,去水(主要是蒸发耗水)增加,“收支”不平衡而慢慢消亡。在盐类较多的湖中,盐类沉积会加快湖泊逐渐变浅变小的进程,直到最后水分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布满盐斑的洼地。例如,1957年,在张家口北面的内蒙古高原上,许多小湖泊就是由于雨水稀少,全部干涸而消亡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在古代原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目前已基本上变成盐滩了。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毫不节制地从湖泊及其来源处采水,有的地区盲目围垦,有的向湖泊大量倾倒垃圾,这都直接影响了湖泊的生存。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加大和大规模的淡水养殖场污染,破坏了湖泊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加快了其消亡的进程。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就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彭蠡——鄱阳湖,近来湖泊面积发生灾难性锐减:目前湖泊面积为50平方公里,而建国初期曾达4350平方公里。据统计,过去50年来,中国有近千个自然湖泊消失,平均每年20个,这已引起了专家的恐慌。
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上面将不再有湖泊。那么,现在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导学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