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廉价”劳动的流入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 (3)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
(4)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因劳动力的流入而受益
4. 怎样看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1) 对雇主:当一个有经验的工人离职而有一个缺乏经验的工人替代时,雇主就要支付
训练费用,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承担新工人生产效率低所带来的损失。
(2) 对雇员:某些流动可能会造成事业。
(3) 对整个社会:劳动力流动需要支付大量的经济和心理损失费用、承担失业的风险和
痛苦,社会也要为此而付出代价。
员工自愿流动的收益与评价:
对收益的评价主要用个人价值的实验率来进行评价。个人价值实现率S=V/V0 (V-实际价值,V0-员工期望值)。当员工感受到的工作实际价值低于员工的期望值时,员工就产生变换工作的动机,进而产生流动。当进入一个新的岗位时,由于是经过自己的选择,起初,实际价值是符合员工期望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新岗位上员工会产生更高的期望值,而有可能进行下一次流动。
总之,员工的自愿流动的收益是经济收益的提高或其他非经济因素的改善,提高工作满意度。这种流动可以合理优化劳动力配置,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对于劳动力市场双方都是及其重要的。
六章
1.目前在我国影响工资的内在要素在下降,而外在要素在上升,试分析其原因 (l论述) 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要素主要是指工作特性及状况相关的因素,如: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技术和训练水平等。而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与状况无关,但对工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市场经济因素,如:生活费用或者物价水平,企业的经济状况,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等。
而目前外在因素对我国工资的影响上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工资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一套系统的
人事管理制度,所以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会影响工资水平。而进入到市场经济以后,劳动力的配置也会摆脱过去政府分配制度,步入市场化轨道。而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自然受到市场调节的影响,更多地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
2)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这种剩余劳动力已从早前的农村劳动力扩展
到了大学生。户籍制度的限制降低,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到沿海地区打工,而农民工的技能知识水平较低,且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工资一度决定与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到了最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中国大学生人数迅速上升,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严重社会问题。虽然大学生比农民工具有更高的知识,人力资本价值等等,但同样是供过于求,使得市场的供求成为了工资的主要决定作用。所以虽然随着劳动生产率(内在要素)的提高,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确有上升。但从实际劳动生产率来看工资水平增长的速度仍然落后于实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因为工资水平的上升受到大量劳动力闲置的制约,说明影响我国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3)工资在总生产占有较大的比重。因为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方面,它对商品的价格最 终对物价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当企业增加产出量时,工资和其他投入要素的价格便会相应提高,从而带动单位劳动力成本和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推动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又推动物价上涨的螺旋式上升。这说明物价水平是工资水平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补偿性工资理论是否有现实意义?(简答)
有。
首先,差别补偿性工资的两个重要效果是:第一,该工资可以吸引人们来完成令人不愉快的工作。接受这些令人不愉快工作的个人通常是那些可以按照最低成本完成这些工作的人。第二,运用差别补偿性工资吸引职员从事令人不快的工作提高了人工成本,雇主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降低人工成本。
其次,从制度设计上来说,补偿性工资理论为薪酬设计中环境工资和津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3.试述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简答)
七章
1.怎样理解前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关系?(简答)
前市场差别发生于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之前,而劳动力市场歧视则发生于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前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对劳动力市场的状况都会产生影响。前市场差别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等等。劳动力市场歧视则是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一切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见的报
酬差别。这些人具有相同生产率,只是在一切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关系:前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对劳动力市场的状况都会产生影响。由于具有某一标志(如性别、年龄、民族等)的群体,平均生产率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在性质上可以归结为前市场差别;如果生产率水平相同,仅仅由于某一标志(如性别、年龄、民族等)而产生的报酬或工作机会上的差异,可以作为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证据。
2.统计性歧视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它会给相同素质的劳动力带来不同的待遇?(简答)
统计性歧视是指,当企业试图对这些求职者的潜在生产率进行估价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求职者所属的群体所具有的某些一般性信息来帮助自己完成这一工作。如果这些群体特征成为企业雇佣决策的组成要素,那么即使是在不存在个人偏见的情况下,统计性歧视也有可能会出现。
由于统计性歧视的存在,雇主在评估求职者的潜在生产率时,会参考求职者所属的群体尽管他可能会引导雇主做出正确的雇佣决策,但也有可能把群体特征强加在那些虽然属于这一群体但其自身的群体特征并不十分明显的身上。这样,统计性歧视就会导致了在占优势的雇员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可衡生产率特征的情况下,导致雇主产生对前者的系统性偏好。此时,处于不同群体的相同素质的劳动力就收到了不同的待遇。
原因:如果根据求职者的个人特征(测试分数、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不能对其实际生产率做出完全预测,则企业在作出雇佣决策时将会同时利用求职者个人的资料及其所属群体的群体资料来作为决策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可衡量性生产率特征的人可能因为所属群体不同而得到系统的不同对待。
3.非竞争性歧视模型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简答)
1拥挤效应。
即在某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过多,即所谓过于拥挤,使工资率过低的一种现象。拥挤效应,来源于职业隔离,而职业隔离则来自雇主的偏见和歧视。
2双重劳动力市场。
即将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隔离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门和从属部门。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机会。而从属部门则相反。大部分弱势就业群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家将劳动者分离开来以防止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而新古典理论认为是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监督时所付出的成本差别造成的。
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 所有的雇员都存在寻找工作的成本,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某一群体被迫承担较高搜寻成本,这会导致其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边际费用曲线更为陡直,进一步导致他们的“工作匹配”质量更差,因而工资往往要更低。
4串谋行为。
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对某些劳动力群体进行压制,从而制造一种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买房独家垄断工资的局面。资本所有者是歧视的受益者,而被压制群体都是歧视的受
害者。
八章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2.国内外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有哪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