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修缮土改历史展览馆、知青园和农具展示室,把景观与文化相融合,提升了“美丽南方”的吸引力。
走进“美丽南方”景区,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小桥流水、田园生态。市民可以骑马赏花、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是一个集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科技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区。2015年参观人数达65万人次,产品销售及旅游收入4035万元。忠良屯村民人均纯收入高达1万多元。2015年10月美丽南方忠良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5年12月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广西5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案例剖析说明,有效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一是政府引导、整合多种资源集中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引入新型市场主体,植入市场运作机制;三是扶持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模式,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四是发掘乡村文化底蕴,培育乡村文化元素;五是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媒体开展宣传、营销,结合景区特色,举办各种节庆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多措并举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有效达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三、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6
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挖掘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效益,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2016中央1号文件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具有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特征。因此,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域,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例如,贵港市覃塘区利用“覃塘莲藕”这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以龙凤村、姚山村为核心,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荷美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3000多亩,带动全区发展莲藕3.4万多亩,并以荷为媒,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发掘了十多个景观景点。每年7月,核心区几千亩荷花盛开,景区同时开展系列活动,壮丽而盛大的景致吸引了数以万计游客,近三年来,“荷美覃塘”核心示范区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还有荔浦县创建的花卉苗木特色产业示范区,兴安县创建的灵渠葡萄产业示范区,恭城县创建的柿园柚园产业示范区,忻城县创建的蓝莓山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浦北县创建的佳丽特色水果核心示范区等等,这些成功案例有许多值得学
7
习、借鉴的经验做法。
1、政府引导,保证基础设施投入。政府整合多部门资源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等综合措施,将示范区的水网、电网、路网、通信网、互联网、停车场、旅游公厕、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好。
2、市场主导,引进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招商力度,引进工商资本成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示范区生产、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示范区培育发展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是创建示范区的关键。
创建示范区,关键是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培育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创建示范区,要加强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连结农户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注重发挥专业村、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
3、科学规划,保证项目建设的持续性。科学制定示范区规划,系统规划好示范区的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选择、创建模式、建设时序。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上水平、三年见成效”的思路,谋划项目建设工作;提高规划的超前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一张蓝图绘到底。
4、统筹协调,兼顾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益。着力解决示范区谁来
8
种地、种谁的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探索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新模式,积极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示范区,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调动农民积极性,确保农民增收受益。
(二)要注重挖掘多种元素,以提升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 1、农业观光园区规划设计要主题鲜明。重视研究探索休闲农业发展规律,加强对休闲农业开发的专业化指导,注重挖掘多种元素,包括乡村风俗民情,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文化艺术,乡村民居建筑,乡村传统劳作等,以提升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园区内景点、景物的布局有条理、有逻辑,防止项目盲目上马、任意开发,注重保护开发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因素,因地制宜开发观光果园、垂钓园、娱乐、餐饮、农耕、驾船、捕捞等,注重度假型民宿农庄、民俗文化观光、农业科普教育等项目开发,对项目进行深度挖掘和包装,避免景点重复,形式单一。
2、重点布局规划,打好基础,完善形态,做出亮点。一要拓展农业的多样性。既要注重农业品种的多样化,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果蔬等特色农业;又要注重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在大力培育农家小院、家庭农场的同时,积极向乡村庄园、乡村酒店、乡村休闲度假区升级。二要提高农业的观赏性。既要有规模化效果,以震撼人心;又要有精致化效果,以静心养心。三要提高农业的体验性。通过设施配套,扩大农业的可进入度和可亲近度,让人充分体会到观赏之喜、采摘之乐和参与之趣。
9
3、提高园区品位,延展个性化服务。很多休闲农庄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呈现低、小、散的特点,对游人缺乏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要注重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开发,同时要研究开发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中老年、亚健康人群的服务项目,延展个性化服务。
4、突出休闲创意农业的特色。乡土特性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最大的特色,游客可亲自参加种植、采集、品尝和加工等活动,体验农村风情,也从中收获劳动的欢乐,可以举办一些休闲体验型的专题活动让游客积极参与其中。在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举办采摘大赛,让游客在观景、赏花、摘果、品尝过程中体验田园生活;在美食节活动中,聘请专业厨师现场表演烹调,让游客除了品尝美味佳肴外,还可面对面地学习精湛的厨艺,通过专题讲座让游客获得健康美食的知识。
5、适度开发,保护原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的生存之本,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遗迹独特性,有些休闲农业园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的地方在开发旅游新产品时,忽视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使游客感觉“到农村来体验城市生活”,把农家乐搞成人工游乐园,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休闲农业的特色应是“农”字,离开了与“农”直接相关的旅游,也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本色。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