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
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
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交流等活动,
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新理念还体现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