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实践的研究》
阶段性研究总结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1.5亿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学校目前留守儿童占了总人数的30%。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打工,依靠爷爷奶奶抚养的隔代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亲戚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半留守。父母都外出了,这个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很难得到有效的照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些留守学生远离父母,他们的监护权谁来行使、受教育权如何保障、采取怎样有效的教育策略?
我校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多次召开德育工作会、班主任工作会专题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同时在教育局、研训中心、中心学校的高度重视下,上学期终于成功地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实践的研究》申报和立项为区级课题,把“留守儿童”教育监管策略探究,作为我校德育研究课题。
在课题申报和立项工作中,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都做出了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实验教师,立足以本职,能够按课题要求,认真研究,探索新方法。严格按计划和日程安排,扎实开展活动,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现将一年来我校在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做如下总结:
一、课题组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学校课题组规定从2008年11月起到2009年10月,为课题研究实施第一阶段。按照课题方案课题组已经做了以下工作:
(一)精心安排和组织、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实施课题
我校组织实施的此项课题是我校继2006年12月圆满完成的区级课题《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之后重新申报的新一轮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模式由重点监管向常态研究转移,这种模式是否成功,是检验我们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关键。因此,课题组是怀着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来参与这一课题的。从2008年10月开始,到2009年10月,在课题的内部运作模式上,并完成了以下任务: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专家组和研究组。本课题组,有区教科室专家作理论导航(聘请区教科室主任姜斌同志、教科员梁戎生同志作为课题组顾问),有已经完成进行了上次课题研究的胡勇同志、学校教科室主任尚旭玉同志作专题研究引领,十分利于课题的深入开展。有校长作课题研究排头兵(课题负责人,课题组组长),有一支中层领导参与研究的优良骨干队伍互助,有全体班主任教师作助跑器,使我校课题具有前瞻性、权威性、专业性、可推广性等特点。
2、明确分工,加强管理。
学校领导、学校教科室、总课题组都十分重视加强对本课题的管理。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专家组和研究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
为了体现课题组成员“人人均参与,个个有提高”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学习、研讨、交流制度。特制定了“四定”“四保证”原则:即每次研讨活动都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保证人人参加、保证提供发言稿或专题学习的资料、保证有专人记录、保证每次资料要存档。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成效,制定了《课题考勤记分制度》和《课题量化管理计分制度》,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明确研究目标与思路和各自职责。
为了使科研工作有序、务实、深入地开展,课题组副组长胡勇同志除了精心撰写开题报告和制定课题研究总方案以外,还先后设计了各种计划与表格:“课题研究与实施进度总体规划汇报表”、“课题研究与实施进度总体规划执行表”、“课题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的总体安排表”、“课题实施计划表”、“课题预期成果计划表”等,对总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计划安排和科研任务分工。
3、学校校长担纲,积极参与开题报告和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工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锁定研究方向,根据本校实情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①、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包括生存、学习、作业等方面),揭示生长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计划,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
②、构建比较完善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让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指导。
③、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促进留守儿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④、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
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研课题《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阶段性研究总结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