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解读(一)
校本教研概述
一、什么是校本教研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简单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从学校而言,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研究解决有关学校发展的为题;从教师而言,是为了教育教学、基于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研究解决自己遇到的有关问题。
二、校本教研的产生 1.国外校本研究简况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所有中小学基本沿用一个课程计划、一套课程标准、一套教材,课程开发极度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上世纪60-70年,校本教研在国外就盛行倡导以学校特别是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
(1)美国20世纪初以来一直强调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活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学校改善运
1
动”和“学校有效运动”,学校进一步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在近二十年中美国又开展了若干次重大的校本课程的评估活动,还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标准与教育制度,建立师训机构,让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分析、诊断、假设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使教师成为教育工作的“学者”、“革新者”、“交往者”、“决策者”。美国教师研究能力普遍增强。
(2)英国在20世纪70-90年代掀起校本研究改革,不仅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注重教师专业研究的发展。
(3)日本的校本研究以重视教师研修为主,制订教师研修规划,确定教师研修奖励办法,提供教师研修必要设施,提供教师研修机会,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20世纪70年代)
(4)俄罗斯的校本研究在苏联解体前(1991年12月25日)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师范学院的科学研究,还在中学开设教育科学选修课,把有教育科研兴趣的中学生招进师范,调整师范教育课程,培养新教师的科研素质。
2.我国校本教研开发的背景
(1)教育教学科研发展的时间孕育校本教研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学校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安排了专职人员负责,学校教育科研风气初步形成。至今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教研科研的骨干队伍,打下了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涌现了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推动了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说教育科研发展的实践孕育校本教研。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各级各类学校承担的课题多数是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多数是为他人的、其他机构的,不是为学校自身的,不研究研究学校自身发展、解决学校自身问题的课题,主要是凭中小学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做,研究范围狭小,缺乏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不利益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难于形成全校性的科研气氛、科研热情。
(2)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深入呼唤校本教研
为什么这样说?我国长期以来,学校办学注重学校属性一致性,强调办学统一性,而忽视了各校办学的差异性和学校办学的个体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学校必须基于自己
2
学校的现实,进行校本教研,寻找自身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
(3)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造就校本教研
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单一的中央集权课程计划,把传统的国家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其中地方课程占课程总量8-9%,校本课程中学占课程总量16%,小学占7%。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使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办学特色、课程设置、教学研究、师资招聘等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校本意识在逐渐增强。校本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造就了相应的校本教研。
(4)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催生校本教研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过去的教师培训基本照本宣科、灌输知识,而现在的教师培训模式有了转变,越来越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使学校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师成为研究者。所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催生校本教研。更多强调,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加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如何认识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理念
(1)校本教研的的目标: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离开了人本、生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种畸形、一种变质,背离了校本教研的真正意义。)
(3)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校长和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发现问题—确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链,其中,“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2.校本教研的性质: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3.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是校本教研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是校本教研的研究主体。(校本教研是
3
学校行为,校长要以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组织开展好校本研修,着力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教师面临的共性问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而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校本教研情境中,以研究的眼光审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反思:本校的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 四、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
1.校本教研是一种行动研究。(所为研究,一般指的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分为两种研究形式: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理论研究是从理论上去探索新事物,寻找新规律,总结新成果,属于专业研究者常用的方法。行动研究是从自身活动上去解决实际问题,适应我们学校用的研究方式。)
行动研究的方法:(1)多角分析。(2)谈话。(3)问卷调差、态度量表和能力测试。(4)日记、教学反思录。(5)课堂观察。(6)数码相片记录。(7)录像记录。(8)个案研究。
2.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一体化。
实践——研究——学习——再实践——再研究——再学习。
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两者成为一体化“研修”。 3.校本教研由学校自主组织和管理。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校长、教师,形成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负责自主组织和管理校本教研的开展。其他校外的专业研究人员或上级部门的领导是不是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不是。他们仅仅是同盟,不能取代校长和教师。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实施校本管理,确定办学思想和校本教研的方向,提供各种保障措施;教师是校本教研的活动主体,是知识的研究者、传授者、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一个教育思想的实现者。
五、校本教研有何作用
1.校本教研能够解决学校教研的许多实际问题。
如:校本教研使教研活动内容多样化,把过去学校教研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型为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
4
教研活动的主体从单一走向集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日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教研活动学校或教研组长安排教师上研究课,现在变成教师主动上研究课。教研活动自然形成教师,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快乐学习、合作交流、思维拓展。
2.校本教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主体作用。 校本教研是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实践上遇到的问题,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使教师自主积极参与,自然形成教师在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和主力军。
3.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和专业发展,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校本研究是以问题为研究中心,以教师为活动主人,教师只有在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得以成长与发展,并反思成败,总结经验,形成独自特色的教学风格。
4.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办学校特色。
校本教研的核心内容是解决问题,目标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在校本教研中,学校通过得到科研部门的指导、专家的引领,引导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5.校本教研能够将学校构建成学习型组织。
教育改革中强调加强校本教研,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多元化研究,进行集体探讨,共同学习。所以说,校本教研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经之路。
6.校本教研有利于我国教研体制改革。
传统的教研是上一级教研室统领,而不是学校本位,教研员占主角(jue),教师才是教研活动的配合参与者,形成上级教研室为主体,学校被动配合;教研员说了就是,教师没有发言权,教研走向单一,缺乏点面结合,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而校本教研是从“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出发点,使教研员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使教师从配合参与者转为研究者;使围观课堂研究转向中观学科课程研究;使单一教研模式转为多元化研究模式,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一)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