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当战国之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 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 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种羞耻,就大招门客厚待之,养士至三千人。当时诸侯多 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 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 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全书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 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1篇)。全书条分理顺, 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这自然也就把各家不同学说巧妙地纳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但是 它与纯粹的儒道阴阳各家学说都有不同,在杂取各家为己所用的过程中,也对各 家学说进行了发展和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正是《吕氏春秋》一书 的重要创造;同时也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也逐 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吕不韦在此书《序意》中也颇有信心地宣称:“凡十二纪 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 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可见,《吕氏春秋》的写作,是吕不韦为秦的统 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二)《吕氏春秋》的文学成就
第一,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暢达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 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暢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 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 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 素恳切。《贵公》篇讲“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先提出论点,再以 荆人遗弓、桓公问管仲等具体事例说明,叙述生动明快。其他如《贵生》、《用 众》、《顺民》、《正名》、《察传》、《似顺》等篇也各有特色。《大乐》篇 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语言简洁流暢,有《老子》的文风,其中有些段 落本身就是声中音律的押韵散文。
第二,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据初步 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 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如《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 “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 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 主张,后面也连用“荆
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兒投江”三个寓言。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李斯
(一)《谏逐客书》
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前208)。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从荀卿学,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因说秦王并六国,拜为客卿。秦始皇统一六国,李斯为丞相。定郡县制、统一六国文字,下令焚书。始皇死,从赵高谋,杀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后被赵高巫为谋反,腰斩于长安市。《史记》卷八十七有传。
李斯的主要作品是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的《谏逐客书》。
第一,写作背景。李斯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游说秦国 献统一之计,拜为客卿。适值韩国苦于秦国征伐,乃使水工郑国说服秦国开凿水 渠,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事被发觉,秦国的宗室大臣认为,那些外来 人大抵都是各诸侯国派来游说和离间秦国的,建议秦王把一切来自外国的客人都 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他写了这封信上书秦王。
第二,文章结构。的文章先叙述秦自穆 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 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 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 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 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这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 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谏逐客书》,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暢,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 具汉代辞赋之丽,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从文体上看,《谏逐客书》属于奏议文,李斯是秦奏议文的代表。除李斯之外,在奏议文章中,还有一篇不太受人注意的制作,这就是秦代名将,万里长城修造总指挥蒙恬(?—前210年)临死前向二世使者的剖白: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下面列举周公旦“金滕藏书”的典故,以及夏代关龙逢、殷代王子比干的例子,来剖白自己忠于秦王朝的心迹,读来十分感人。虽然这个剖白和李斯的《狱中上书》一样没有
送到秦二世手中,但是却赖史书留传下来,让今人面对千古赤胆忠臣怆然心动。当然,如果读者想起充满血泪的“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这首秦代长城谣,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断肠故事,蒙恬这豪气冲天的愚忠,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但从文字上看,此文应是秦代散文中的精品之一。史载:“恬尝书狱典文学”;传说,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可见,无论是史家还是民间,都是把蒙恬认作儒将的。这样,蒙恬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作出震憾人心的美文,便不足为奇了。 (二)、刻石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共有7篇,它们分别是公元前219年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公元前218年的《之罘刻石》、《东观刻石》;公元前215年的《碣石刻石》和公元前210年的《会稽刻石》。这 些刻石的作者,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秦文》,在刻石文下属名李斯。一般认为这 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从总体上看, 秦刻石文都写得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然而,各篇铭文又各具特色。如《泰山刻石》的庄严精深、《琅邪刻石》的铺张扬厉、《之罘刻石》的剔透颖锐、《东观刻石》的春海朝阳、《碣石刻石》的太平盛景、《会稽刻石》的翔实浑朴、清峻犀利,都给人以美感享受。而这七篇刻石给人的整体感觉,则是气势宏大、典雅峻峭,非四海一家的大帝国不能为。
从语言上看,刻石文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句式,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 韵外,其余峄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 学的独创。如《峄山刻石》: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 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溥 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 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 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 石,以著经纪。
此为东巡第一篇刻石文,首述秦王嬴政继承王位,继言以始皇为号,最后歌 颂他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出群臣在抚今追昔中对他产生的敬仰。李斯在很 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颂赞体作品雍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以法家辞气。秦刻石文堪 称碑铭之祖,汉魏碑铭,莫不被其遗则。
第二课时
本节讲授汉代初年政论文的文学成就 一、贾谊
年轻的思想家贾谊(前200-前168),把汉代政论体散文 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贾谊为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十八岁才学闻名郡中,二十岁被汉文帝征为博士,后遭元老重臣排挤,悲郁而死。刘向辑贾谊文名为《新书》十卷。《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 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一)、专题政论文——《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 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 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行 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 上的生动气势,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来统一六国一样不可阻挡。接着笔锋陡 转,运用对比的方法,写秦始皇自以为这个有“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可为子 孙“万世之业”的帝国,竟然会在转眼之间,被陈涉这个“甕牖绳枢之子”,“ 材能不及中人”者,以摧枯拉朽之势轻而易举地灭亡,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从而总结出秦亡的教训:此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重点分析秦 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在天下百姓归顺于秦、向往和平安定生活之时, 始皇和二世非但不能安抚百姓守威定功,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推行横征暴敛、严 刑峻法的国策,终于把人民逼反。接着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可 为精辟之见。
下篇进一步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第一是 子婴的不才;第二,更重要的是秦王的暴政导致君臣离德与士民不附,使子婴处 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只有束手就擒。从而说明:秦人之亡,非在 外力,而在于自身,“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三篇文章,就这样环环相扣地把 秦朝亡国的原因层层剖析下去,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见解不凡。文章取名“过 秦”,实则是借此来警告汉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辙,故全文取一句野谚结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由此,我们不但能见到作为汉初思想家贾谊关注国 家政治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还能见出他的才思、智慧和人格风彩。此文虽为说 理,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遗风,但是在遣词造句中又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气质,词 语讲究,多用修饰,感情充沛,行文流暢,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 (二)、疏牍文
贾谊另一类有特色的散文是疏牍文,其中的代表作是《论积贮疏》和《陈政 事疏》。《论积贮疏》的主旨是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文章先讲积贮的重要, 接着指出当今天下“背本而趋末”,“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事实,并预言国无 粮食蓄积的可怕后果,最终得出结论,国家应该把“积贮”看作“天下之大命”。 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简洁,论述透辟,态度诚恳朴实而又带有真挚的感情,很有 汉代文章的特色。据说此文奏上之后感动了汉文帝,“始开藉田,躬耕以劝百姓” (见《汉书·食货志》)。
《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则是贾谊系统地阐 述自己治国主张的一篇长文。他在文中驳斥了“天下已安已治”的观点,从多个 方面指陈社会现时危机和潜在隐患,表现了他洞察社会矛盾的能力、见微知著的 远见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文章开篇就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 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一个人为了国家大事而投入如此深厚的感情, 其文章的感人自不待言。而作为一个有着深刻见解的思想家,精辟的论述更使文 章增添了说服力的力量。除此之外,贾谊《新书》中还有一些杂论文章,语言或 朴实浅显,或生动形象,叙事说理均有特色。
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 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鲜明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 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 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晁错(前200-前154)是比贾谊稍后的另一个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 家。《论贵粟疏》与贾谊《论积贮疏》题材相同,但所论更深一层,以为积贮的前提是务农贵粟。 文章与述古代圣王治国之法,联系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深刻剖析了农贫商富所形成的社会 危机。虽然文风朴实无华,但以深刻的立论、严密的逻辑、恳切质实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历代为世人所推崇。
二、《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约前179~前122),是汉高祖的孙子, 其父刘长是汉文帝刘恒的弟弟。刘安于文帝十六年袭父封地为淮南王,曾作《离骚传》为研究评价屈原作品的开山。刘安“好读书鼓 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流誉天下”,在封国中招致宾客数千,编成十几万字的《淮南鸿烈》。原称《淮南鸿烈》 “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史称该书体例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或曰三十三篇),又有中篇八卷。现在 存世的《淮南子》二十一篇,一般认为即该书的“内书”。
《淮南子》全书由《俶真训》、《道应训》、《修务训》等二十“ 训”组成,第二十一篇题 《要略》,内有凡二十训的要旨,并说明作书的本意,应是全书的总序。书中毕集阴阳、道 、儒、法、名家之说,而以道家思想为主,这是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思想对作者、编者的影响所致。
《淮南子》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 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如《原道训》开篇即言:“夫道者,覆天载地,廓 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以下就扩展开来, 上天下地,多方形容,极力描述“道”之所以为“道”;其间又广引禹、舜、共 工、越王翳、蘧伯玉等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明这些人何以失道而亡,得道而 昌。再如《览冥训》一篇,前后共引用了“师旷奏白雪之音”、“庶女叫天”、 “武王伐纣”、“鲁阳挥戈止日”、“雍门子见孟尝君”、“黄帝治天下”、 “女娲补天”、“羿请不死之药”等十几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来说明览观 幽冥变化的道理,文风新异瑰奇。
刘熙载说:“《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 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 作。”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秦汉文学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