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失去平衡的生活》为例论纪录片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后现代主义起源复杂,早在1934年费雷德里科·德·奥奈斯就已经使用过“后现代主义”这个词。1942年达德雷.弗兹使用了“后现代”这个术语,1947年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也采用了“后现代”这个提法,然而对于后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这两个词的实质性含义,到目前为止仍还没有人能做出准确性的 定义。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学术界有以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的作者弗里德里克.杰克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历史分期概念,这个概念的功能在于将文化中所出现的新形态诸特征与社会生活的新类型和新的经济秩序的出现联系起来。

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琐碎的和折中主义的,混杂了从“极盛现代主义”到“流行文化”的种种形式,颠覆了美学的边界。把艺术的领域扩展到涵盖广告形象、电视万花筒式的拼接图像,以及一种总在扩张的消费资本主义。

伊哈卜·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沉默文学的传统的一个因素。”它表明了一种朝向沉默的运动。并且以“两种沉默的特征”来表现自己。这二者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后现代主义。二者分别指的是(1)语言的消极重复,自我破坏,恶魔般的;(2)积极的静止,自我超越,神圣的和绝对的。

根据西方理论家对后现代特征的界定,我们可以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纳如下:后现代主义的开放而缠绕,相对而多元,分裂而绵延,异质却不单一。后现代主义告别了整体性和统一性并且具有彻底的多元化。(1)反中心: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拯救人性”、“自我价值”在后现代主义中却被给予否定。(2)反权威:在现代主义中,其已经形成了一种等级划分,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在后现代主义中,其将现代主义的这种权威性给予否定,它更强调文化的民主性。(3)无深度:在后现代主义中,其摒弃了历史,强调平面逻辑关系,使得纪录片失去了原有的深度。(4)偶然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它把各种生活碎片独立化,强调社会的偶然性,忽略了现代主义的统一。(5)消解“元叙事”:在现代主义的“元叙事”性,强调故事事态发展的连贯,而后现代主义却消解了这一特点,却转向戏剧性和文化性。(6)通俗性:后现代主义更加迎合大众口味,其通俗易懂,而现代主义却更倾向文人主义,形式显得高雅。

(二)纪录片中后现代主义的具体特征 1、虚构的真实

从纪录片的本体来理解。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它是记录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的价值取向为中心的真实而非臆造的世界的艺术品种。纪录片也可以说是一种在真实生活土壤中发现而非营造生活本质的艺术。综观世界纪录片的选题,跑不出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未来这些范畴。《五平太流转》,通过日本工矿业倒闭这一事件,反映社会行为对社会个人产生的巨大冲击,这是典型的人与社会的题材。《信守诺言》也是个社会题材,反映了无家可归者与政府的冲突,协调与反协调,要求与反要求的冲突。《大脑和思维》是个科技类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个人们未知的世界,对人的大脑功能进行了探索。《摩梭人》反映了一个相对封闭环境下的一个特殊群体的生活,从人类学角度,展示了母系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

虽然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世界,但是纪录片永远也不可能“原汤原汁”全息式地还原生活。纪录片的产生就是对生活干预的结果。当摄像机一出现在对象面前,这个生活就已经程度不同地“变形”或者“浓缩”了,纪录片与其说是生活的一种还原,还不如说是生活经过作者自身的阅历,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过滤”,而出现的一种新“屏幕生活”或“屏幕过程”。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纪录片的真实性也逐渐变成了一种主观的真实。也因为这样,对同一事件、事物,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创作的纪录片也就会表现出很不一样的形态。

格里尔逊就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对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的理论,强调了扮演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意义。所谓创造性处理,主要是指根据事实对人类的重要性对事实进行有选择的戏剧化,也就是对生活进行重构,是一种基于事实基础上的对社会生活的一种重新构建。对于生活的“干预”、“插足”或“打搅”的情况,每个纪录片都存在。区别只在于程度不同并因程度的不同带来生活流程的变化有所不同罢了。如《壁画后面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艺术家为挽救他的学生的生命而与命运奋争;社会在救援这个壮美的生命时表现出的慷慨和无私;当这些求助最终归于失败,一个活泼的生命眼睁睁走向毁灭时带来的无以名状的悲伤等等。纪录片纪录的是美的毁灭,而透过美的毁灭我们又看到更广泛意义上的美的新生。毫无疑问,就纪录片编导本身意愿和社会反响而言,它是成功的。然而,由于摄像机的出现,生活流程的改变,或者说是按照作

者意图改变的痕迹,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作为全片主人翁的老师和学生,其面对逆境的不同心态,这种心态随着事态变化而演进的过程,则展示不够。所有拍摄场景,对摄像机而言是真实的,但从整个内容看,其真实性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纪录片丛林中还可以找到许多。

2、整体结构的破碎

后现代主义告别了整体性和统一性。在后现代主义观念中,这种维系着普遍统一性的纽带已经腐烂,元叙事的合法性基础已经崩溃,失去可信力和约束力。传统纪录片强调一种完整的中心化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的特点就是中心化和整体化,即在一个中心的统率下,所有的材料被有机的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中,所有的段落构成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则,并且所有的片段都应当服务于中心,整体的形式则要服务于内容。

受后现代主义观念的影响。对于完整结构的颠覆的作品越来越多。90年代以后创作的纪录片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现象。张以庆的作品《英和白》就是一个例子。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就构成了一个生活空间,整个纪录片中却没有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解说。甚至没有情节线索,没有清楚的段落区分。呈现出来的只有零星的碎片式的片段。现代纪录片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片段的形式。纪录片呈现出一种随意化的状态,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连接模糊不清。它们之间的拼接也没有规则可以遵循。纪录片的结构由原来的完整化转向碎片化,这对纪录片来说是很大的一个变化。而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对整体性以及中心的消解。

在后现代主义的观念中,具有中心和边缘界限的结构需要摧毁和消解。而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这种解构思想一方面要消除原有的封闭结构,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结构体系。这种开放的,无限可能的网络正是后现代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结构特征。

第二章 《失去平衡的生活》中独特的后现代主义 (一)突出的导演意念

安德烈巴赞曾言: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个体立场,然后才是美学立场。《失去平衡的生活》这一片名已经注入了导演的个体意念。导演运用了与众不同的表达

方式,非叙事性的画面连接,没有解说词,也没有主角。观影者就在这样一个失去向导的影像世界中,体会着音乐和画面带给心灵的撞击,近乎末日来临的撞击。如同库布里克的巨作《2001太空漫游》一般,影片中大量的类似空镜头的画面,为观影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在《失去平衡的生活》中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似乎是导演故意要让观影者尽情享受其展示的“表象” ,这些“表象”带给观影者的感性认识在影片结束时汇成系统性的心灵体会;充斥在耳畔的噪音、咒语似的音乐,像幽灵一样笼罩在观影者的周身,制造出难以言表的抑郁与纠结。而如此感性的作品中,承载了太多导演的主观意识,它们在暗处潜移默化地植入观影者的精神世界。导演的主观意识与传统的纪录片不同,在传统的纪录片中,导演会刻意隐藏自己的意识。但是在《失去平衡的生活》中导演的主观意识融入到纪录片中,并且对该片进行了无限制的影响,他刻意选择景致、角度、人物、话题、镜头、语言及音响,其中一些画面如穿梭于大机器之间的人,他们的各角度画面都是导演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催促着画面的切换,这和《证词》中的画面相似,在《证词》中有斯莱伯尼克(犹太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一些波兰老人聊天的画面,这一画面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切都是犹太人在承受苦难”,那转向《失去平衡的生活》,那些穿梭于大机器之间的人在忙碌什么?这也是导演自己想问的问题,但是问题没有被回答,随着画面的切换,导演的意识发生转向,将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独特的电影语言

大量的现代化生活素材堆积了片子约三分之二的内容,也正是这样的堆积,创新了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

纵观全片,影像资料的编排方式及其搭配有其独特的结构形态,即破碎的打破整体的结构。《失去平衡的生活》中首先是缓慢航拍的河流山川,呈现出暖色调的山峦,这些都是非常静态和原始的,没有污染、荒芜人迹的景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缓慢的节奏让观众体会到了自然环境形成的持久性。这里和后来的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地球从最开始到后来变得物质丰富资源充裕经历了漫长的40亿年。 云卷云舒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此处播放速度开始加快,天空云朵翻滚变化莫测动态十足,恍若一幅幅精美的明信片,地球上的各种

变化也逐渐开始——瀑布直泻流逝激荡,山河崩塌火山喷发,人类这个不速之客开始进入自然生物圈并改造之, 火山喷发—人们投放炸弹—爆破拆迁,以流畅的方式完成了从自然到人为的巧妙过渡,激烈的变化中地球被改造了。 艳阳高照的沙漠中,远处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爆炸出来的蘑菇云与近处的干旱中艰难生长的植物构成一副均匀有层次的景深画面——传递出一种自然生物环境已经被步步吞噬的无可奈何,即使是那么想要顽强地活下去,仍旧是艰难重重。《失去平衡的生活》中的电影语言就如同叙事长诗,在接受者和叙述者之间、空间和时间、情节和故事、结构和视点上都能将零碎的画面重组成发人深省的问题,可以去指导观众对社会、对自然遗迹对自身价值等方面开展思考,并不是拘泥于现实,而是高于现实,在这种舞台上演绎的语言更能客观,也更能吸引观众。

(三)奇特的后现代剪辑

现代机械设备出现,音乐也刺耳地开始变调,节奏加快。在第38分时,此处的剪辑手法变得十分奇特:站在大型机器中间的人群表情无奈焦躁地向天空张望,高楼的蓝色玻璃上映衬的云朵变换,镜头拼贴很自然地把沉重的思考转移到了观众手上,他们在张望什么?在等待什么?为什么表情都那么无可奈何?为什么没有言语? 之后的大规模的现代人类生活内容的展示,并几乎都以大于24格每秒的方式播放。固定机会俯拍下拥挤的排队等候的大厅、人潮涌动的街道,都以极快的播放方式在短时间内展示了这里近乎一天的忙碌状况——喧嚣杂乱没有安宁。

在《失去平衡的生活》中特写人物面部表情的时候播放速度又变得缓慢,地铁前的白领、飞机前的飞行员、广场上涂脂抹粉的演员,似笑非笑——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快乐么?这是生活么?生硬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可以给人以真正的安全感?灯红酒绿喧嚣繁华的夜晚睡得安慰?超载的轮船和列车不会过劳成疾?交错的公路立交桥和川流不息的车辆要匆匆地奔向哪里? 明亮的圆月也升起来再隐藏于高楼之后,夜晚也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被快速消遣掉。黎明太阳升起,光芒普照大地,朝圣的歌唱唤醒早晨,而城市里面人们匆匆穿梭的一天又开始了,没有停下来。劳动生产、食用快餐、娱乐消遣??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电动游戏中不断向前奔驰的车正是这点的隐喻。 通过对具体影像的组合处理引导观众进行对后工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思考。这仅是导演单方面的主观意愿,其形式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失去平衡的生活》为例论纪录片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2)在线全文阅读。

《失去平衡的生活》为例论纪录片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3705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