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无法直接用面积公式计算。那么如何估测它们的面积呢?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面积的内容,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
(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以下三个步骤安排。
(1)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数,说明不满1格的按半格计算。完成填表后,发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为转化作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出转化思想,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教材用直观图展示了这一过程,通过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图示,用字母表示面积计算公式。
例1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三角形的面积
1. 继续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继续渗透转化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转化的方法可以割补,也可以拼摆。教材通过拼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推导公式。
2. 推导过程学生独立完成。转化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要强调除以2的理解。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3.例2同样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四)梯形的面积
1.转化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分割的方法,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或将梯形剪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一种是拼摆的方法,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转化方法都是可以的,但其中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另外两种因为涉及代数式的运算,学生的推导有困难。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拼摆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其他方法可视学生接受能力,进行介绍。
2.例3是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3.“你知道吗?”介绍古代割补的转化方法,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丰富学生转化的方法。 (五)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提供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物品,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例4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由于一个组合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分
解方法,也就有不同的面积计算方法,教材展示了两种方法。当然,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要让学生体会怎样分解能使计算更简便。
(六)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例5编排了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编排意图主要是: 1.培养估算意识。
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的面积,这是估算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 2.培养估算策略。
不规则图形不像规则图形,可以找到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只能估算出它的面积。而估算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要估计的事物找到一个适合的测量标准,然后利用这个测量标准去估计。比如,前面我们学习的长度的估计,估计学校到家的路程,可以借助步长、单位时间走的距离或者自己熟悉的一个长度等,来进行估计。这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同样也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根据树叶的大小,我们选择了每个小方格面积为1cm2的方格纸,当然学生也可以利用其他熟悉的测量标准来估计,比如用一个已知面积的图形(物品)来估计。
教学中,可以直接出示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来估计它的面积,通过交流体会选择测量标准的重要性。
3.体会估算方法多样。
借助方格纸估计树叶的面积,首先可以确定它的面积范围。如教材所示,分别数出满格和不是满格的格子数,就能确定面积的区间。接下来,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计,比如取面积区间的中间值;或者借助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经验,把不是满格的看作半格,估计出面积;或者把超过半格的当一格,不到半格的忽略不计(也就是四舍五入)的方法;等等,只要合理都可以。还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想估的更准确一些,可以将方格纸的每个小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正方形,就能探索更接近实际面积的估计值。也就是说,选择的测量标准面积越小,得到的估计越精确。
此外,还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近似看作为规则图形来估计面积,利用方格纸的刻度,找出计算规则图形面积的条件进行估算。教材也呈现了这样的方法,将树叶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来估计面积。
(七) 整理和复习 1.突出转化。
复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是突出转化的思想。 2.建立联系。
让学生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当梯形的上、下底相等时就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上底为0时就成来三角形面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
五、教学建议
1.经历探究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2.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如计算梯形的面积,不一定要把上底、下底、高都找到才能计算。练习中就有根据上底、下底之和来计算面积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一、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
本单元内容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题材更为丰富。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本次修订后的“植树问题”新增了一些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例3探讨在一条封闭曲线上植树的问题。另外,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增加了 “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马拉松比赛设置饮水点”“项链上的水晶”等实际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多角度、有效地体会和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突出线段图的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植树问题”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模型思想,而如何让学生理解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教学“植树问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突出了线段图的教学,通过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例1先画出形象的线段图,然后抽象成线段图表示两端都栽的情况,例2通过迁移呈现出两端都不栽的线段图, “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迁移画出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线段图,最后例3让学生理解在封闭曲线上植树的线段图的画法以及沟通它和一条线段上植树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联系。教材通过突出线段图的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不同情况下植树棵树、分割点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由此理解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具体编排
1.例1: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植树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解决点和间隔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是当数据比较大时,不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所以教材编排上体现了化繁为简和建模的思想。
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1)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话“100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渗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的编排渗透了“猜测—探索—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材呈现学生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在30m、35m上加以验证,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例2: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
例2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即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教材继续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找出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
有了例1的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教材呈现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发现当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例题的问题。
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放在“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与例1、例2的对比来获得对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同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要求的问题。
3.例3:封闭曲线上植树。 (1) 突出画图的策略。
例3是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的问题。编排思路和例1相同,继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画图的策略。借助图示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2)注重模型的对比与沟通。
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找出这种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树正好等于间隔数,也就相当于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建议
1.经历建模的过程,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具体到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如例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归纳、推理的过程,渗透简单的化归、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模型、推理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突出画图(线段图)的策略。
几何直观是课标的核心概念之一,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通过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来解决植树问题,可以更直观理解、更好地发现规律,建立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两端都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弄混。事实上,学生不用记每种模型的结论,遇到问题,只要画个线段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而体会到画图策略的价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