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师之友》系列讲座
第五讲 孩子的品德教育
主讲人:何宗海
品德是一种符合道德认知的理性化的人格特征。品德,也称作品格、品质、品性、德性,是人类个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品德与人的个性、心理、人格发展密切相关,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品德的价值取向,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个人在后天获得,在实践中养成。人一旦具有某种品德价值追求,为了某种正当的理由,愿意做一件正当的事情而不使自己的内心产生道德排斥情绪,这就是符合自己道德认识的理性行为。品德的理性追求倾向于,以合适的方式,正确的理由,做正当的事情。这种合适的方式如诚实、勇敢等;正确的理由如维护道德、法律、纪律、正义等;正当的事情如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品德具有丰富的人生价值内涵,其中包括实践的智慧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品德体现人的内心意志倾向,体现人格的力量,是有德性的人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境界。它可以使原生态的人通过教育和受教育超越人的动物性,最终体现人的理性意志。这种意志需要长期的锻炼和持续地修养。品德修养虽然以个体的发展和塑造为基础,但并不仅限于
个人,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它会影响到他人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是属于社会的。
道德其实是人的一种审美情趣。人们感觉到美的,就是道德的,感觉到丑的,就是不道德的。美与丑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当有人在做一件丑事的时候,他的内心也会意识到这是不道德的,也会产生自我的心理排斥。这种心理排斥,就是道德感的自我反省。
第五讲讲得是孩子的品德教育的问题。我们要重点掌握的,有这样九个要点:一是谦让之德;二是合作精神;三是同情他人;四是善良之美;五是自尊与尊重他人;六是诚信做人;七是走向自立;八是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九是学会感恩。
一、谦让之德
自古以来有?谦让之德为做人之首?之说。谦让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谦虚,第二层含义是退让。谦让是受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而形成的一种获得品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古人把谦让之德视为一个谦谦君子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给了家庭教育以深刻的启示。有一句成语是这么说的:?满招损,谦受益?。是《尚书》里的两句话,是教人修身养性的。意思是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马南邨在《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历代相传,都以谦让为美
德。?毛主席过去也曾多次告诫他的党员干部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在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谦让受益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在这里举出几例,以说明谦让之德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先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孔夫子的二十世孙,由于受到早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他4岁的时候,就懂得了谦让的道理。有一天,父亲叫孔融和他的七个兄弟吃梨,由他们自己来挑,从最小的弟弟先挑,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排行老六,他拣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拣最小的?他答道:?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父亲又问:?那老七比你小,他为什么吃最大的??孔融回答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由此流传下来,成了千古以来父母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典型事例。
再讲讲张英回家书的故事。《桐城县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清代康熙皇帝当政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他的家人在老家与邻居吴家为宅基地发生了争执,家人寄快信到京城,要张英 ?摆平?吴家。张英接到信后给家人回了一首诗,诗是这么写的:?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后,顿时彻悟,主动退让,顺利地解决了邻里纠纷。张英的儿子张廷玉,是康熙时代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为官半个世纪,是康、雍、乾三
代重臣。他有这样的作为,应该说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得益于父辈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
二、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的核心是协同一致,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家庭里的合作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合作精神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合作,可以通过默契的角色定位,有意无意地把每个人安排到一定的生活岗位,以保持家庭的和谐运转。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一些耳濡目染的熏陶,比如让孩子知道到了什么年龄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家庭生活是团体生活,大家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在家庭中每个人的分工、责任;每个人在家庭生活应做些什么等等。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单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与人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离开了与他人的合作,任何事都是做不成的。然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因为孩子少,许多的孩子不懂得与人合作,缺少互助的精神,这会给孩子未来的工作、事业与家庭生活造成很大的不利。合作精神是任何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古代,男人耕种,女人纺织,是一种合作。现在,男人上班干活,女人也上班干活,女人做饭洗衣,照顾孩子,男人也可以进厨房,做饭洗衣,照顾孩子,这属于新时代的家庭合作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处处需要合作。
合作体现着人类的整体精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保证,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东方是这样,西方也是这样。在讲究个性解放的西方国家里,他们十分提倡团队精神。他们认为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人是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同时,他们也十分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生活和谐的重要作用。
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由于我国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居多,孩子自我、任性、与人合作能力差已成为这代人中大多数的心理品质特征。父母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他们的要求有求必应,使孩子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少想到父母以及他人的感受,逐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态。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呢?
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和睦的家庭,肯定会有良好的家庭文化,和睦的家庭氛围,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自然会具有与人为善的思想境界。当父母能够把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能够热情、周到、平等、谦虚、有礼貌地迎来送往,对待他人。这本身对孩子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会自然地学着父母为样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
其次,教育孩子与人平等相处。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遇事要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多为他人着想。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别人,才能平等地对待别人,才能建立起互相信赖、和睦相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五——孩子的品德教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