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逃”,看到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阿Q便说自己本来是赵太爷的本家。阿Q的趋炎附势的秉性一览无余,当受欺负愤愤不平时,便对压迫他的权势者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反抗报复的机会,他就会狠狠报复。但是在赵太爷权高势重之时,阿Q却又想攀附他。他总想能与赵家联系起来,借重赵太爷的权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四)麻木愚昧的心理
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久时,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活一旦做完便走了。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些说明了阿Q本来是一个比较肯干的“打工仔”。然而阿Q决不是可爱的“质朴”,他的许多言行和举动,源自于他可怜的愚昧无知。他嫉妒王胡的虱子多,要与王胡争个高低。在阿Q临死时,他以为他的被捕是因为自己想造反,但他并不知道那时早已经换了民国,轮到革命党执政了。当阿Q到了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阿Q就认为那人是一个和尚,可见阿 Q是一种没有见识的“单纯”,因为他觉得只有和尚是剃个光头的。当他第二次被抓进去时,老头子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吗?”那意思是说现在已经判定,并要执行你的罪状了,你还有什么不服和异议吗?而阿Q却不懂,以为是随便问他有什么话说,于是他一想,倒也没有什么话.便回答一句“没有”。由此可见,阿Q是一个典型的“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
④
三、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
阿Q之所以有着上文所说的那四种性格特征,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下文从社会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以及阿Q自身原因这个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原因
阿Q生存的社会背景便是旧时代生产力低下的农村。广大农民只是处于简单的生物性的谋食阶段,在贫困线上为生存而挣扎。他们世代被土地束缚住,信息闭塞,没有受到教育,思想基本上处于朦胧的不开化的阶段。这就导致他们头脑简单,对
④ 王延吉.《阿Q形象的多重性》.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0年第2期
4
浅谈《阿Q正传》中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
社会现状、自己的地位根本没有清醒认识,盲目崇拜权力,畏惧权威,像木偶一样任由统治者摆布。同时,由于物质的极度匮乏,生存压力的胁迫,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大多比较冷漠。他们为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在平日无聊的时候,又喜欢以别人的不幸为消遣,成为冷漠而麻木的看客。
(二)经济原因
阿Q即使是在农民这一弱势群体中也是最弱者。他没有家,寄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靠给人家做短工为生,而且在打架、赌博等方面无一不处于劣势。他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人物,连一个普通的被剥削者都不如,可以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被设置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的阿Q,对社会、自我的认识和基本行为模式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本能阶段。他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与生俱来、未经教化的赤裸裸的本性欲望。
(三)文化原因
阿Q自我安慰精神是封建专制社会里一种普遍的心态。因为生杀大权掌握在皇帝手里,要想生存第一要遵守的就是顺从。在威压和恐怖下,桀骜不驯的人一个个被除掉了,只有奴才才能适应这种生存,于是奴才越来越多。奴才的代代相传,便将乖顺的意识刻进了骨子里,成为难以改变的奴性。可以看出,奴性并非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它是长期驯化的结果。所以阿Q迷信权势,从骨子里就存在一种畏惧,可以笼罩他灵魂的恐惧。赵太爷不许他姓赵,而且给了他一个嘴巴,他没有抗辩;假洋鬼子拿着“哭丧棒”大踏步走来时,他“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当地保每次借机勒索他时,他全部无条件答应;最后稀里糊涂被抓进大牢时,他在受审时“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而且没有任何反抗稀里糊涂地被枪决。
势力强的人可以欺负人,弱小的人就应该被欺负,这是阿Q的逻辑。所以阿Q受尽权势们的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他也极力攀附赵太爷,总想借赵太爷的权势抬高自己的地位。等他的地位果然随着权势上升后,再到弱者面前施展凶暴残虐、淫乱无耻的一面,不幸这个愿望在现实中没有施展的机会。阿Q大概受的屈辱太多了,反抗意识和恐惧一起都潜入深深的精神层次,因此面对屈辱时他变得有些神经
⑤
⑤ 张丽娜、耿淑英.《从性格的二重性组合看阿Q形象》.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质,麻木不仁。他对于挨打的感觉似乎是迟钝的。求爱失败后,阿Q不明白吴妈哭着往外跑的真正含义,只是对了墙壁跪着发愣。直到蓬的一声,他才明白自己挨打了。但他很快又忘记了赵秀才的痛打,反倒去看热闹。做了替死鬼的阿Q,稀里糊涂地被投入大牢,受审画押时,唯一关心的竟是圆圈画得圆不圆。游行的时候,面对着众多的看客,他无师自通地蹦出半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以为自己是英雄一般去博得众人的喝彩。这是人性的悲哀,是权力的强压下人性的萎缩和变异。
⑥
(四)自身原因
一向处于屈辱地位的阿Q却总是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性,很容易瞧不起别人。他没有任何理由地瞧不起王胡、小D和未庄的人们。他有着强烈的虚荣心,总想高傲地受人尊敬。他中兴归来、大喊造反时,面对别人惊惧的眼光,便“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自以为见识很高,凡是不合他的眼光便是错的。这使他对假洋鬼子、尼姑、革命党有着明显的偏见,必须用正义的愤怒加以排斥。
这种自我意识的膨胀恰恰反映出他的无自知之明。事实上,他对外部世界根本没有清醒的认识。比如他要革命时,以为在街上喊几声,或者盘上辫子就可以了,结果找不到门路。他向吴妈爱情的告白仅仅用了一句“我和你困觉”,更表现出了难以置信的质朴与纯真,结果导致了他生存的困境。阿Q迫于生路参与抢劫,回未庄后又毫不掩饰,坦白得可爱。
四、阿Q性格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经济在迅速的发展,这个社会上不可能再存在像阿Q这样的人,但是阿Q的一些性格特征还是存在于现代社会的人群当中,对于阿Q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非常的具有现实意义,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一)封建卫道意识犹存
在现今,也不乏残余的封建意识的卫道者。许多人“父权”、“夫权”思想仍很严重;封建迷信仍有市场;“官本位”、“权力至上”的意识仍在腐蚀着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许多人仍然抱着单一、僵化的计划经济的老套子
⑥ 张育花,李红慧.《从《阿Q正传》看阿Q形象的典型性》.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1卷第2期
6
浅谈《阿Q正传》中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
不肯放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地方保护主义。这一现象违背市场经济原则,是计划经济的老套,以地方长官意志为壁垒,干扰统一的、开放的市场经济。说得严重些,地方保护主义实际是一种为了自身利益的封建官僚主义。
(二)精神胜利法的蔓延
现在,“精神胜利法”仍变相地、顽固地延伸着,种种以虚假报表、虚假数字欺上瞒下,应付检查,粉饰“政贫’的作法,闪现着当代阿Q的萎缩与卑微。每一年在国家进行各项数据的统计时,总会看到一些地方不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胡乱弄些领导喜欢看的数字报上去。这些人认为只要领导认可了上报的数据,自己也就真的达到了预定的目的。他们意图通过一些自我安慰的形式来掩盖自身劣势的事实,这和当年的阿Q的精神法完全一样,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不久前,在全国进行第六次人口普察时,曾有不少的地方把统计得来的人口数加以任意的改动,目的是为了让得来的各项数字更加地有利于促进本地“印象分”提高,如此荒唐的行为完全抹煞了人口普查的意义。
(三)趋炎附势的小民意识仍在
趋炎附势与盲从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趋炎附势更明显地带有骨头软化、人格卑微的特点,本能地攀附权贵,本能地在受到欺侮、压抑时屈膝、低头。但是,盲从也是一种十分可悲的人性弱点,而且极为普遍。一个毫无独立眼光和头脑的人,在随波逐流中又怎能保持独立。大至国家,小到个人,如果总是趋炎附势、盲从于他人,那么是不可能有任何建树的。一个国家如果在对待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时,一幅骨头软化的态势,那么在面对日益增强的国际间的竞争,将会始终处于劣势;一个人如果在他人面前总是显得人格卑微,那么肯定会遭到他人的蔑视和欺凌。盲从这个人性的弱点不应该长存于现代的国人中,否则人民的素质将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敢于直视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大国人民的普遍思维。
五、结论
鲁迅从总结中国社会现实出发,他把上层社会的伪和下层社会的愚看成是无价值的东西,一些虚伪的政治和道德促使伪在社会上横行。阿Q本身深受封建礼教的
7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影响,故而对女人的看法也非常的可笑。阿Q在牢狱中画圆圈的情节也很可笑,但我们却笑不出来。因为到这里,阿Q的悲剧命运已压倒了其性格的喜剧之感。对于这种“非笑”的讽刺,仍然可以以为它们已具有笑的因素,是一种笑的隐含性或笑的潜在性。然而,鲁迅先生创造的这个阿Q人物本意绝不是为了搏人们一笑,而是透过个这个人物深层次的东西,希望可以唤醒什么,从而可以改变什么。从鲁迅创作的根本目的来看,他是希望能改变卑怯的国民性,而阿Q只是国民性的一个最集中最突出的例子。他创作的直接目的是写出这么一群人或者一面的真实。用笑去挑开被讽刺对象的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是《阿Q正传》的喜剧特色。
《阿Q正传》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而阿Q因其超阶级超民族性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人物,阿Q和阿Q主义更成为思想落后的国人和卑怯国民性的代名词。鲁迅为我们指明了阿Q的命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止阿Q精神在我们身上的复活和重演。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5页; [2]林非.《阿Q新论》序言[J]. 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3月,第14页;
[3]谈声华.《 阿Q临刑呼救管窥》.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月,第8页;
[4]路善全.《 阿Q与方鸿渐人物形象阐释》[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1月,第12页;
[5]王延吉.《阿Q形象的多重性》.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6]张丽娜、耿淑英.《从性格的二重性组合看阿Q形象》.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张育花,李红慧.《从《阿Q正传》看阿Q形象的典型性》.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1卷第2期;
[8]董玲.《震颤人心的阿Q形象》.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第2期。
⑦
⑦ 董玲.《震颤人心的阿Q形象》.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第2期
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阿Q正传》中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