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誊写在作业本上。 总序:11 课题:习作1 课时目标:
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 (1)选材是否恰当;(2)内容是否具体;(3)是否表达了你家的眷恋与期待。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两三位同学的习作片段,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抓住上面三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后,可以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 五、课堂小结
第 11 页
总序:12
课题:语文活动1 课时目标:
万花筒、百宝箱。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会写”
1、读文本中描绘祖国的词语。
2、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描绘祖国的词语。 3、全班交流。
二、学习“我会读” 1、自由读诗。
2、简单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采取多种方式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解决诗后习题,全班交流。 6、朗读比赛。
三、学习“百宝箱” 1、自由读诗。
2、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熟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了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交流:你还知道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的哪些诗词。 四、课堂小结
第 12 页
总序:13
课题:语文活动1 课时目标: 大舞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小组交流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 三、全班交流
召开“信息发布会”,在全班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四、指导写作
1、指导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向台湾的小朋友倾诉衷肠。 (1)书信的格式。(称呼、姓名、日期) (2)书信的内容。(介绍学习生活情况、渴望两岸统一等) (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第 13 页
总序:14
课题:5古诗二首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出塞》,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四、读诗句,明读音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战乱不停,远征的战士无法回家。
(3)“但使龙城飞将在”是说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
(4)“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说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五、想诗境,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脑中形成画面。 2、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4、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战争,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六、吟读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古诗,入情入境。 2、检查背诵。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
第 14 页
总序:15
课题:5古诗二首 课时目标:
1、学习《凉州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凉州词》,注意读准字音。 2、听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请同学们读读古诗,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就提出来。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1)理解“何须”。(不必,何必) (2)理解“度”。(度过,吹过)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
黄河浩浩荡荡地向远方流去,好像流进了白云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耸立在高山之上。羌笛啊,你何必要埋怨吹奏《折杨柳》这支哀怨的曲子呢?春风是吹不到塞外玉门关的。
四、想诗境,悟诗情
1、反复朗读研古诗,再现诗中意境。 2、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将士的不满)
4、品读全诗。
五、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题。
第 15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1)(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