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3、中国承灾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对灾情放大有何影响?(P320) 基本特征:

中国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人口的时空动态、城市化的时空格局、建城区动态变化及矿山与输油管道的空间分布、经济的空间格局,以及各类产业的动态变化等共同影响中国自然灾害的承灾体性质和区域差异。承受自然灾害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系统的时空格局,主要体现了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地带差异;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首都圈等大都市为中心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呈串珠状的次一级网带分布。 影响:

中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形成了自然灾害人员伤亡损失大、农业灾情严重的特点。人口的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致灾因子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中国地域差异显著,农业承灾体比较脆弱,受洪涝、旱灾、冷冻、风雹等的影响,农业灾情严重。

4、阐述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P326——P328)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新疆和华北等地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构造原因。台湾地震构造区包括台湾省及其邻近海域,是中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该区地震的发生与太平洋弧形构造、台湾岛及周围的活动构造运动有关。西南构造区包括青藏高原的全部和川滇高原的西部,是中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该区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构成世界上最雄伟的高原,也是中国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西南区地震多集中于北西-东西-北北西弧形展布的断裂系以

第 30 页 共 31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及北东向、南北向的断裂上。新疆地震构造区是中国强震多发区之一。地震发生与巨大的新生代挤压型盆地及其山间的造山带运动有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内部较稳定,很少有地震发生。其间的天山、阿尔泰山强烈隆起,地震多发生于山区与平原区交界处。新疆区地震断层呈东西或北西走向,北西及北北西走向者多以挤压兼右走滑为主。华北地震构造区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非常强烈,深部构造表现为地壳拉薄和上地幔隆起,还发现有局部壳内低速层存在;潜部则表现为裂谷和地堑盆地的形成以及断裂的新活动。中国地震灾情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灾害,是全球400年来地震灾情最为严重的一次。自1949年以来,中国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呈现出显著的波动现象。

5、阐述中国水灾与旱灾这两种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联系。(P329、P332、P335)

水灾的时空分异规律:

(1)1912——1949年,高值中心为东北松嫩平原、关中-陕南-河西地区和江淮地区。①中国水灾宏观分异与人口分界线相对应。②中国水灾重灾区呈现团块状,主要与地貌格局相对应。③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水灾范围总体上有自中原向南方、东北和西北扩展的趋势,这与人类开垦土地的进程密切相关。

(2)1949——1965年,中国水灾格局的东西分异仍十分明显,水灾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而且二级阶梯以东为水灾严重区。

(3)1978——2000年,中国水灾格局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东南-西北更替的四个梯度区分异:胡焕庸线以东较重,半干旱地带次重,北疆严重,寒、旱区轻的格局。

第 31 页 共 32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旱灾的时空分异规律:

(1)1949——1965年,中国旱灾格局总体呈东西差异,从西到东有4个梯度带:中部低旱灾频率带、中西部较高旱灾频率带、中东部高旱灾频率带和东部沿海较低旱灾频率带。

(2)1978——2000年,中国旱灾格局仍呈现东西分异。重灾区在北方的分布变化不大,其中华北平原的灾次有所减少,南方重灾区的分布变化较大,中部5省区整体旱灾频率减小,贵州则明显增大。 联系:(自己总结)

中国的水灾与旱灾格局均呈现东西分异、南北分异的差异。从自然因素来看,水旱灾害的发生均与中国的季风气候的时空分布规律、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人为因素看,都有人类活动,农业生产等受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在分布上都与中国人口密集区分布较一致,人口多的地区,水旱灾害频发。

6、阐述中国台风灾害对沿海地区灾情的影响。(P333自己总结)

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集度高,是台风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口和社会财富高度集中,使沿海自然灾害的损失不断增加。

(1)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等掀起巨浪易造成垮堤、机械故障、海水污染等灾害。 (2)台风伴随强降水天气,暴雨形成洪水,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水土流失。

(3)导致涝渍灾害严重,往往伴随生物病虫害等次生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

第 32 页 共 33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7、阐述中国水灾、台风、旱灾、冰雹等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自己总结)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灾、台风、旱灾、冰雹等灾害往往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农业生产,不利于机械化的使用、农业的耕作、收获等。

(2)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水灾、台风、旱灾、冰雹等灾害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很大程度上降低农作物产量,甚至造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农作物的减产、绝产。

(3)对农业环境的影响,水灾、台风、旱灾、冰雹等灾害往往会造成土地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4)对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影响,水灾、旱灾极易造成虫灾、蝗灾等,这些伴发性灾害更加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8、阐述中国地震和水灾等灾害对城市的影响。(自己总结)

(1)对城市工矿、房屋建筑的影响:水灾往往会冲毁部分建筑物,而地震等灾害对于房屋的危害更甚。

(2)对交通的影响:水灾往往会伴随城市内涝出现,导致道路积水,桥梁垮塌等,而地震形成的道路地裂缝等对城市交通会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们的出行。 (3)对生活设施的影响:水灾和地震等灾害往往会破坏城市供水、供电系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4)对生产设施、商业设施的影响:水灾和地震等灾害往往导致工厂停工、商店产品供应不足,影响生产活动、商业活动的开展。

(5)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地震、水灾等灾害往往伴随疫情的发生,对灾后的公共卫生防治等产生重要影响。

第 33 页 共 34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中国的环境污染

1、简述中国大气污染状况和主要成因。(P355、自己总结) 中国大气污染状况:

从全国范围看,中国大气污染仍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但随着城市中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正在由煤烟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混合型或机动车污染型转化。煤烟型污染中,大气污染物以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为主;在有的城市,氮氧化物排放量中,汽车尾气的分担率在上升。

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自己总结)

(1)自然因素:①中国冬季风强劲,大风扬沙天气,易造成大气污染。②盆地、多山地形等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2)人为因素:①工业生产:颗粒物是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不充分等会造成大气颗粒物含量增加。工业废气中酸性化合物通过降水等形式造成酸雨污染,这也是大气污染的一部分来源。②农业生产:秸秆焚烧等造成大气污染。③生活交通:冬季取暖的煤炭燃烧,硫化物的排放,汽车尾气的排放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2、简述中国水污染状况和主要成因。(P358+自己总结) 中国水污染状况:

中国当前水污染的总体情况相当严重。①河流污染严重,北方河流总体水质非常严重,南方河流的污染情况轻于北方河流。②湖泊富营养化,中国主要淡水湖泊普遍呈现出富营养污染现象,其形成除点污染源影响外,面污染源起着重要作用。

第 34 页 共 35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7)在线全文阅读。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8269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