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5、分析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影响(P112——P114,影响为自己总结) 特点:

(1)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2)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3)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 (4)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影响:

(1)陆地国界线中大多数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多分布于西部边疆,这使得少数民族为中国的国防力量以及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2)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既有利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又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3)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长期的生产生活加快了对高原山地地区以及边疆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开发。

6、分析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P115——P124影响自己总结) 特点:

(1)城乡人口的变化具有地域差异,发展不平衡。 (2)城乡人口教育程度具有地域差异。 (3)城镇人口不断增长。

(4)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5)城市数量不断增长。 (6)城镇化在波动中加快。

第 10 页 共 11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7)城镇化具有地域差异。 (8)城镇化发展突出重点。 影响:

(1)城乡人口变化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变化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不利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2)城乡人口教育程度变化地域差异明显,受教育程度、年限均有差异不利于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

(3)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中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数量的不断增长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4)城镇化在波动中加快使得城镇化速度在原有基础上保持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势头。

(5)城镇化的地域差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6)城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环境空间,也推动了不同规模连绵区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中国国土开发

1、分析我国淡水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南水北调的意义。(P147——P151) 地域差异:

我国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东南部多、西北部少,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干涸带。东部南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闽浙台诸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等水资源丰富。东部北区包括黑龙江流域、辽河流

第 11 页 共 12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域、海滦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水资源拥有量相对紧张。西北地区包括内陆流域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东西差异明显、南北不平衡,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区,水资源丰富,以北的温带季风区水资源比较紧张。而且地下水分布和地表水分布不均衡的规律一致,但是在水域资源结构上,地下水所占比重却是西部比东部大、北部比南部大。 (以上为通过课本总结版)

(1)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的淡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根据径流深的大小来衡量河川径流量可将全国分为五个带,分别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和干涸带。

(2)从径流时程分布来看,我国径流变差系数最大的地区是华北一带。次高区为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部地区。接下来是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西北的塔里木与准葛尔盆地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小的是四川盆地、南阳盆地和海南岛西部地区。 (3)从径流的年内变化来看,大气降水、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形式,秦岭以南主要为雨水补给区,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黄河上游和西北一些河流是雨水和融水补给区、西北内陆区主要融水补给。 (以上版本答案来源于网络) 南水北调的意义:

(1)水量不足是华北耕地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可耕后备荒地主要主要集中在东北区与西北区,其开垦主要受当地水资源条件的制约。全国最缺水的城市基本都分布在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因此,南水北调有助于更加充分利用北方较为丰富的国土资源以开发农业生产,保障北方城市与工业的发展,有效保护和建设国家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第 12 页 共 13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2)东线和中线主要可以解决华北地区,山东地区的缺水问题。西线工程主要解决黄河中上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3)南水北调提供工业和城镇用水,对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压缩污染严重、耗水量高的工业有重要意义。提供的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可以缓解农业以及农村地区缺水压力。南水北调对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格局向好的方面调整有积极促进作用。

(以上答案为课本总结版)

(1)解决北方缺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2)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3)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促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

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4)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有利于回补地下水,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6)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可改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条件,从根本上缓解这一地区长期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对于控制地区差距的扩大趋势,促进区域协调

第 13 页 共 14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发展,对于改善生态坏境质量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版本答案来源于网络)

2、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P132—P133) 土地资源使得水热条件决定下的大农业生产结构方向更加具体化。比如,平原地区常形成比较集中的专门化生产,而在土地类型结构复杂的丘陵山区则进行综合化发展。土地资源对于土地利用方式、作物和牲畜种类、农田水利措施和田间工程种类、农业机械配套等都有影响和制约。(摘抄于课本)

(1)易耕土地资源比重低 ,耕地面积小,缺乏优质耕地,耕地贫瘠,质量不高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2)林地总体质量较好,但占有土地资源面积小,林地总体质量低下,不利于林业的发展。

(3)草地资源质量普遍较差,以中下等草地为主,生产力较低,载畜量低,天然草地的质量从东向西逐渐变差,土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4)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沙漠、戈壁、石质裸岩、城市用地等不能提供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以上来源于网络,从农林牧副渔角度谈)

第 14 页 共 15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3)在线全文阅读。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8269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