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等内陆地区,还分布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草山草坡地区。 (4)①季风气候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同时也影响居民点、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城市大多分布在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②山地不利于居民点的形成,受多山地形的影响,我国城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和海拔高度较小,地势相对平坦的丘陵地区。

(5)受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的影响,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盐渍地、冻原等其它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3、中国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水热格局有何特点?(P36——P47) (1)从气温与温度带来看,①冬寒冷,夏暖热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④中国温度带划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带六个温度带。

(2)从降水与干湿地带来看,①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④我国干湿地带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四个地带。 (3)从水热组合与气候地带来看,①雨热同期②气候地带分异,形成了陆地区、海洋区和海陆交错带。在陆地区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气候区,气候的相接地带形成了干湿过渡带、暖湿——冷湿过渡带、暖干——冷干过渡带。

4、分析中国自然地带展布与土地利用宏观格局的对应关系。(P61——P63自己总结)

(1)受季风气候和纬度因素影响,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中温带、暖温带、亚热

第 5 页 共 6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带东部地区的平原上,即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地区多为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2)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南方山地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大体上位于中温带、寒温带、亚热带的半湿润区与湿润区。

(3)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即内蒙古高原、天山山脉地区已经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基本上位于寒温带与中温带以及高原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4)我国水域、湖泊大体呈网状分布,大江大河主要发源于青藏高原等高山地区,亚热带湿润区的江河流量较大。

(5)居民点及工矿等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东北松辽平原、长江中下游汉江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均是我国城市的主要集中地区。

(6)难以利用的土地大致分布于西北温带和暖温带的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5、分析中国土地覆盖利用的区域差异。(P67自己总结)

(1)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主要以耕地为主,但随着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城乡建筑用地的显著扩张使得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但耕地面积依然广阔。

(2)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以林草、草地分布明显,东北平原旱地、水田相互转换,总得来看,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分布较广。

(3)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区及秦岭地区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撂荒现象并存。

第 6 页 共 7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4)东南、华南山地丘陵林地面积大且不断扩大。

(5)华中地区耕地与林地交错分布,湖泊面积逐渐增大,华中丘陵地区毁林造林同时存在。

(6)四川盆地以及贵州、云南西部山区林地分布广泛,呈现减少趋势,中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维持了林地面积的稳定。

(7)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以绿洲农业为主,草原分布广泛,覆盖广阔。 (8)青藏高原以及西部干旱地区多未利用土地。

6、分析中国地理景观演变的轨迹和主要趋动力。(P74——P83)

(1)第三纪以来,由三个西北——东南走向,自西南向东北更替的景观带,形成了西部干旱半干旱——森林草原及草原区、东部古季风——阔叶林区以及青藏暖湿——栎、桦及灌丛植被区。趋动力为喜马拉雅运动。

(2)第四纪以来,巨大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达到3000米临界高度,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使得我国东部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区,西北地区成为了温带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区,青藏高原形成了高寒景观区。主要趋动力为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和青藏高原的隆起等新构造运动强烈。

(3)全新世以来,农业景观加入自然景观。主要趋动力为人类自然环境的形成影响农业进化过程。

(4)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城市景观格局加入自然景观。主要驱动力为封建经济的繁荣和重心的转移,以及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第 7 页 共 8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三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1、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P109——P110自己总结)

广大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庞大,突出表现的环境问题为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与灾情与年俱增。

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但大多数聚居绿洲,因为这一地区正处于农业化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风蚀沙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次生盐碱化等土地退化问题,局部地区伴有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口数量大必然加剧人地关系的紧张,在土地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发展不平衡均有影响。

2、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资源国情的影响?(P109——P110自己总结)

资源是有限的,中国人口数量大,资源占有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特别是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要素,人均占有量更少。在工业化资源方面,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也从以自然资源的开发为主要特征的初级阶段向现代工业化转变。

西部地区工业化多为初级阶段,即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特色,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数量庞大的人口并没有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甚至部分资源浪费严重,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

当然中国大量的人口也使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为了世界上的劳动力资源大国,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 8 页 共 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3、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P109——P110自己总结)

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经济发展有利的方面就是大量的人口为经济生产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降低了工业成本,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产品价格竞争力明显,促进了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的劳动力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的人口数量大的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人口数量虽然大,人才素质却不高,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难觅,这也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的很重要的原因,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4、为什么“胡线”所框定的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P107——P109) (1)从“胡线”的自然地理意义方面看,这条线两侧自然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爱辉到霍林河段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霍林河到榆林段主要受降水制约,其次为地形影响;榆林到天水段受黄土与降水量的双重限制;天水至腾冲段,受地势、地貌、降水量等限制因素影响。总体来说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胡线”东部适宜人口的居住、生产以及活动,西部地区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生产、生活,所以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

(2)从历史上来看,历代人口密度虽有变化,但人口分布也有明显的西北人少,东南人多的分异特点,清代东北开禁以后,人口大量涌入,使特征更加与“胡线”相吻合,新中国成立后,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均以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的格局存在,更加显示这一线以西地区人口发展受到强烈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

第 9 页 共 10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2)在线全文阅读。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8269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