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无意)注意。 三、选择题:
1.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A)。
A.缩小 B.增大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显著 2.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注意现象是(B)。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以上三种注意都不是 3.这个东西我鼓起眼睛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名堂来,他一拿到手却豪不费力就看懂了它。就他的注意来说,属(C)。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三者综合 4.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B)。 A.分配 B.分散 C.转移 D.广度 5.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作笔记,这属于注意的(D )。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6.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是维持(B)的重要因素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7.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D)。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8.“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映了注意在(A)方面的一个品质。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9.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D)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四、判断题
1.无意注意就是基本上没有注意。(×)
2.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 3.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4.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 5.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征有关。(√) 6.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维持学生的注意无关。(×) 7.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
5
8.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注意始终不变地指向和集中于注意对象的个别方面。(×) 9.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转移。(×)
10.由于无意注意缺少目的性,必然会导致学习上的分心,所以要努力避免它。(×) 11.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
12.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注意的转移。(×)。 五、简答题:
1.课堂上如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课堂上造成学生注意分散的原因有哪些?
答: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表现出厌倦、淡漠;
2、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不适应当前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引不起学习兴趣,调
动不起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缺乏启发性,造成学生学习枯燥、索然无味; 4、意志力薄弱,怕艰苦,管不住自己,缺乏控制注意分散的能力; 5、师生关系不融洽; 6、教室内外的干扰;
7、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分散学生注意。
第四章 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适应: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二、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6
3.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4.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等现象。 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适应)现象。 6.“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同时对比)现象。
7.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继时对比)造成的。
8.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联觉)。 9.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10.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种基本特性。
11.良好的观察应具备(客观性 )、( 准确性)、(全面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等品质。 二、选择:
1.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B)。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思维 2.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觉选择的对象的刺激物是(D)。
A.在运动的背景上继续运动的物体 B.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 C.在空间上距离远,不连续的刺激物 D.形状相似的一组刺激物 3.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D)。
A.肤觉 B.平衡觉 C.运动觉 D.机体觉
4.同样一个灰色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些,这种现象属于(B)。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知觉恒常性 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C)。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6.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A)。
A.降低 B.增强 C.不变 D.变化不明显 7.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D)。 A.感觉适应 B.感觉能力 C.明适应 D.暗适应 8.感知觉反映的是(C)。
A.经历过的事物 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 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
7
9.感受性是指(A)。
A.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B.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D.感觉阈限跟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 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A)错觉。
A.时间 B.运动 C. 大小 D.方位 11.嗅觉不灵,表明(C)。
A.绝对感受性高 B.差别阈限小 C.差别感受性低 D.绝对阈限小
12.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现象称为(C)。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首因效应 13.知觉恒常性通常包括三类,下面不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是(B)。
A.大小恒常性 B.重量恒常性 C.形状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14.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取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哪种特性(A)。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四、判断
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3.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 4.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5.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6.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 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8.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正比关系。(×)
9.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10.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 11.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听觉具有主导地位。(×)
12.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
8
13.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 14.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
15.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16.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 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五、简答题
1.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是某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的产生是分析器系统活动结果; 3、知觉比感觉复杂很多,它们是本质上不相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联系:1、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2、都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3、感觉是知觉的
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第四章 记 忆
一、名词解释: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再认: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辨认出来。 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现或错误地再现。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二、填空题:
1.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2.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表象)和(语词)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3.记忆可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四大类。
4.三级记忆说根据记忆在人脑中存留时间的长短把整个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学练习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