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面积小人口密集度大的小乡镇。总人口14625人共2750户,其中:农业人口13876人,乡村劳动力5440万人,有耕地14765亩,其中高稳产耕地仅7356亩,农民人均高稳产田地仅为0.45亩。乡辖区内海拔1535~2061m,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夏无酷暑,终日无霜,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5℃,平均年降雨量890—1040 mm,日照2322小时。甸尾乡是我县水稻、玉米、马铃薯、小米辣、烤烟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产区之一。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443.4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21.37万元,粮食总产6838.7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021元,全乡种植粮食作物33200亩,种植蔬菜16110亩,种植烤烟5000亩。马铃薯是甸尾最具特色的冬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6500亩,产量2万余吨。甸尾马铃薯已获得无公害农作物认证,远销东北三省和华北、华东、西北部分大中城市。。
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甸尾乡共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510亩,只有甸尾、高楼寨两个村委会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510亩,占全乡退耕地的100%,两村人均占有的高稳产田地仅0.45亩,低于全乡平均水平。因此,通过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项目区沟渠配套,将原来的中低产田建成高稳产农田,充分利用现有光、热、水、土资源,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及综合效益,对发展当地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6
1.3 2011年度项目实施片区基本概况
甸尾、高楼寨村委会所在地距县城28公里,乡村公路相连。项目涉及甸尾、高楼寨2个村委会4个自然村,粮食作物以稻谷、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冬早马铃薯、小米辣、烤烟为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21元,比全县4169元低148元。通过本项目建设,促进项目区农民增产、增收,力争项目实施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并超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2011年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区选择在建水县甸尾乡甸尾、高楼寨村委会,项目所在地是甸尾乡退耕还林面积较大、组织领导有力、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建设面积相对集中、投资效益较好、建设愿望强烈的行政村,具有很好的建设基础。通过实施2011年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使整个项目区达到“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全面完成两个村的基本口粮田建设,真正实现改造一片,成功一片,保护一片,见效一片。项目建设范围包括甸尾乡的甸尾、高楼寨村9自然村,涉及农户427户1729人,通过改造2500亩基本口粮田,使项目区人均高稳产农田达到1.1亩,可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及长远的生计问题。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2.1 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
7
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中央、省、州加快农业基础建设为契机,坚持以改善退耕还林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实现退耕农户人均建设1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建立保障退耕农户吃饭、增收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及长远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2 基本原则
2.2.1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原则。以解决好项目区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为重点,区别轻重急缓,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困难退耕农户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切实保证退耕农户增收致富及长远发展,切实增加退耕农户经济收入。
2.2.2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建水实际情况,在分析各乡、乡、村退耕还林需求和基本口粮田建设可能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规划建设地点、内容、规模,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2.2.3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退耕农户意愿原则。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在方案编制和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农户意愿。
2.2.4 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我发展相结合原则。坚持农业投入的主体地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甸尾乡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巩固发展水稻、玉米、马铃薯、小米辣、烤烟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农户克服“等、靠、要”思想,动员退耕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抓住国家支持的机
8
遇,加快培植林果后续支柱产业,加快企业、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展,增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2.2.5 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原则。在结合建水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等规划的基础上,坚持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相同类型相对集中,确保规划覆盖到每户退耕农户,非退耕还林村不纳入建设范围,且每村的建设期为一年。通过制定实施本方案,加快建水县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区的确定、实施计划及建设内容 3.1 项目区的确定
一是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项目区虽然位于珠江流域的坝子河、甸尾小河、甸尾大河、哨冲河,有充足的水源,但由于资金缺乏,排灌沟渠等水利基础设施未完善配套,导致“常年望河兴叹、有水还需挑来灌”,大春雨季种植水稻、冬春旱季种植经济作物都靠人工挑、牲畜拉水灌溉,既耽误了种植节令,又提高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种植成本,项目区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农民对耕地土壤改良、高产栽培、合理轮作等科技方面掌握得不够,导致单产较低,效益差,年均亩产值不到1300元。通过项目实施,改善水利设施后,宣传、教育、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大力发展冬季马铃薯、夏季小米辣等,实现农业专业协会以及个体运销户与外地客商的最佳结合,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庞大购销网络。这样既可提高复种指数,又可助农增收。
9
二是辐射带动,树立典范。甸尾乡通过近两年实施冬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后,使该乡部分农业种植水平得到提高,容易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辐射及示范带动作用,为今后其他乡镇实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树立良好典范。
三是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建立起了“主要领导具体谋划、分管领导具体操作、相关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把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作为实现当地粮食、经济等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农业部门专门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小组,实行行政与技术双轨推进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责任,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民群众群情昂扬、积极性高。甸尾乡的群众接受新技术能力强,经济基础较好,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具有抓好项目建设的能力。通过近几年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甸尾乡有丰富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物资管理、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在农艺措施方面,农业部门技术力量强,业务精,工作踏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做好该项目充满信心和决心。
五是交通优越,区位优势明显。2010年末,甸尾乡人民政府至县城28公里柏油路铺设全面竣工,甸尾至石屏龙朋、坝心、李浩寨交通道路大为改观,基本形成网络。为推进农村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技术、贸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增进地区之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建水县甸尾乡2011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方案正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