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纪念馆,座落于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安哲学校,2003年12月奠基开工,2004年7月1日落成开馆。该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馆外立安哲塑像、纪念碑一座。原中共滨海地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原常委、纪委书记王众音为该馆题写馆名。
安哲纪念馆是经中共日照市委批准,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基层学校建立的第一处党史教育基地,也是党史部门面向社会实践,开门办史,充分发挥党史研究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作用的一次有益尝试。
馆内布展分为:少年时代、济南求学、参加北伐、回乡建党、领导暴动、转战东北为国捐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七部分,展出图片和实物200余件,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安哲生前事迹以及后人对他的怀念。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王照华、中央军委原纪委副书记张伯祥中将、国家航天工业部原副部长王振乾、北京军区纪委原书记叶金刚等曾在日照工作战斗过的老领导应邀为纪念馆题词。
安哲(1906—1934),原名安丰铎,字建亭,曾化名王德海,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安家村人。中共日照县委第一任书记,中共日照中心县委书记,日照党组织的创立者和主要领导人。
1921年春,安哲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8月,在邓恩铭、丁君羊的倡导下,同郑天九、陈雷(牟春霆)等
在济南的日照籍学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少 年日照学会”。他
们定期集合在一起,学习马列主义,讨论时事政治,积极参加革 命活动。并且利用假期,回乡进行宣传。1926年春,经丁君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少年日照学会”主要成员在济南合影。左起安哲、丁观海、牟春霆、李平章、郑天九。
1926年10月,受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派遣,安哲赴武汉参加北伐,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他遵照党的指示,从武汉返回济南,被派任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巡视员。1928年春,按照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的指示,回到日照,与先期被派回来的郑天九、牟春霆等同志成立了中共日照县第一届委员会,安哲任书记。
中共日照县委活动旧址:上图为西
中共日照县第一届委员会成立
部活动中心——曙光小学,下图为
北部活动中心。
此后,他不仅担负着全县革命工作的领导任务,还以安家村为中心具体负责日照城北片党的活动。他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利用各种场合,秘密地向穷苦人们讲解革命道理,宣传进步思想,吸收新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32年春,日照县委改为中心县委,安哲任中心县委书记。10月4日,在第三次县党代会上,县委成立了由五人组成的“鲁南革命委员会”,他任总指挥。
13日晚,遵照省委的指示,为支援南方红军粉碎敌人对苏区的“围剿”和创建北方苏维埃,县委发起了震动全国的日照暴动。暴动分南北两路同时举行。安哲兼任北路总指挥,率领暴动队员先后攻下了安家村、王家滩、两城等20余村庄,收缴和处理了地主的枪支、粮食和地契。暴动队伍迅速扩大到700余人,拥有500多支枪。16日晚,暴动队伍从两城出发西进五莲山,途中屡次遭到国民党运其昌旅
为主的大批敌人包围,几经战斗,冲出重围,25日到达五莲山区的寨山后涧。鉴于游击运动难以坚 持下去的严重局势,安哲召开了干部会议,决定疏散队伍,转移干部。随后南路暴动队伍在不能与北路会师的情况下,也转入隐蔽的斗争。日照暴动历
时13天,经过大小战斗30余次,革命烈火燃遍了日照大地和五莲山区的几百个村庄。暴动失败后,安哲辗转到了大连。?
1933年4月,安哲化名王德海任中共奉天特别委员会宣传部长。6月23日,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在日本警察署看守所里,他受尽了严刑的折磨,但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政治身份和泄露党的机密。后被转到伪满法院监狱。在狱中,他秘密教难友们唱《国际歌》,讲毛委员领导红军创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故事,组织他们开展党的活动。是年深冬,又因叛徒出卖,被判刑6年。在敌人残酷的刑讯折磨下,他的身体受到很大摧残,并染上肺癌,不幸于1934
年冬牺牲于沈阳监狱,时年28岁。
建馆记:
尹景伊事迹陈列馆,2005年4月5日奠基开工,是年5月落成。陈列馆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馆外立尹景伊塑像、纪念碑一座,总投资16万元。原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照华为陈列馆题写了馆名。
尹景伊,字希农,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张家廒头村人。1905年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当时,其父母寄居上海。他3岁生母去世,7岁时回故乡私塾读书,12岁进涛雒、夹仓小学,后随兄嫂入青岛礼贤书院就读。1922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机师科,期间,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进步思想。1925年初经恽代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根据组织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同年5月当选为同济大学学生会委员,月底前党中央决定调尹景伊去青岛任共青团市委书记,不料他尚未成行,于5月30日带领由
工人、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参加反帝大示威,为抢救战友,遭到英帝国主义巡捕枪击,壮烈牺牲,年仅21岁。枪击,壮烈牺牲,年仅21岁。
曙光小学,原名邵疃两等(初等四年、高等三年)小学堂,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最早由留日学生郑尧宾倡导,创办于1909年,是日照县早期学校之一。
这是一座激情涌动的革命摇篮。1928年春,中共日照县委建立后,县委负责宣传工作的郑天九回到家乡,在邵疃、山字河一带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期间,邵疃小学师生在党的发动和支持下,驱逐了“土虺”郑鄂廷,学校获得新生,遂更名为曙光小学,并成为县委在城西一带进行秘密活动的中心。1932年9月,中共日照县委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这里胜利召开,是年10月13日,日照农民武装暴动南路支队的革命烽火从这里最先燃起。从此,这里的革命斗争薪尽火传,绵延不绝,留下了许多红色印痕;众多的革命志士,舍生取义,前赴后继,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新中国建立后,曙光小学作为革命纪念地而载入日照史册,直到如今,这里的过去还是那么引人入胜、记忆犹新。
曙光小学党史教育陈列馆
馆内一角
(一)活动于此的早期党员
郑世山(1899-1940),后村镇李家洼人,曙光小学第一届学生。1916年两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临沂省立第五中学,1922年高中毕业回乡在本校任教,积极参与反土虺斗争。1924年在该校任校长,1925年北伐战争开始,郑世山同进步青年和共产党人一起去武汉参加北伐军,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去东北参加抗日联军。1934年,任抗日联军第七军政委。1940年被日寇捕杀。
郑世东(1911~1939),字振方,后村镇西邵疃人,幼年就读曙光小学。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日照暴动前夕,他在党的领导下到处筹集武器,并积极参加组织和宣传工作。暴动失败后,去外地避难,一年后回乡种地、教学。1939年夏加入八路军县大队,任供给部主任。1939年冬,部队移防莒(县)日(照)公路北活动,郑世东暂留炕头村(白云村)处理移防善后事宜。12月18日晚,在返回部队路经邵疃时,被土顽匪首郑鄂廷抓捕。连夜带至丁家院村,敌人对其百般折磨,用弹头剔肋骨,滑梁吊打,无所不用其极,他坚强不屈,毫无惧色,反而劝导刽子手张纪四弃暗投明。第二天深夜,敌人将其带至巨蜂西赵家庄子,再度进行摧残,他的小腹和双目都被烧焦,醒来时,仍大骂
敌人,敌人向他嘴里塞棉花,并将其脚跟踺割断,于12月22日夜被秘密杀害。
郑平(1908—1971),又名郑绳五,后村镇马家店人。幼年给地主放牛。13岁始读小学,下学后仍以种田为业。苦难的生活,养成他对旧社会极端憎恨和勇于反抗的性格。18岁即参与反对军阀和盐警的活动。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后,郑平愤于日寇暴行,联络爱国青年,组织反日会皋陆分会,积极进行反日宣传的抵制日货的活动。1929年,他以反日会员为骨干,在党的发动和支持下,同以郑鄂廷为首的土豪劣绅进行斗争,被推选为邵疃小学校董。斗争胜利后,又被推举为日照罢反日会负责人兼石臼反日会特派员。此时,除进行反日活动外,他还同封建迷信作无情的斗争,提倡兴办教育,带头推
倒庙中偶 像。同年秋,领导农民抗捐抗税,震动全县。当局对他采取收买、暗杀等手段,均未奏效,便以反抗国税之罪名将其拘押,激起县中学生愤怒,闹到县府。当局为缓和矛盾,同意将其保释。并被迫取消和减免捐税、拘押税务局长,处以罚款3000元。1929年冬,郑平被选为县农民协会委员,仍回邵疃小学任校
董。1931年春,土匪郑全钦与郑鄂廷勾结,勒索群众钱财。郑平联合群众与其斗争。郑鄂廷反告,诡称邵疃小学是“共管机关,负责人均为赤化分子”。韩复榘不问青红皂白,将被告与原告一并押往省府,固无证据,郑平被保释回乡。后被选为日照县抗日协会主席,并且群众公推他为曙光小学校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邵疃区区委书记。1932
年暴动失败后,他与郑天九疏散至京津一带,与河北省委接上关系,分配在中央华北发行站工作。1933年秋,河北省委遭破坏,郑平因叛徒出卖被捕判刑。1937年10月,由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派入接他出狱后,由中共长江局介绍去延安学习,并恢复党籍。1938年后,先后任县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长,地委书记和苏北区党委委员,组织部长等职。特别是1944年,在负责运河支队工作期间,他善于分析形势和掌握战机,带领支队,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开创了运河地区的新局面。新中国成立后,郑平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2年起,先后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监察组组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等职。“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终年63岁。1978年8月,党为其平反昭雪。
郑培干(1896—1933),号贞若,后村镇小邵疃村人。青年时代即任邵疃乡乡长,为政清廉,力主兴学。因积极参与和策划斗争侵吞邵疃小学校产的恶霸地主郑鄂廷.被群众推选为校董事会长。1931年冬,郑培干经县委负责人郑天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乡长的合法身份进行党的工作。 1932年,他参加日照暴动的策划,因需要,末公开活动。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康团”和县反动军警联合
“围剿”,小邵疃有群众70余人被捕。郑培干临危不惧.愿以乡长身份为乡人担保。他跟军警头目一起到县后,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县长当场抓捕。在狱中,他连受酷刑也决不供出党的重要机密。1933年3月10日就义于日照城。
郑野云,原名郑世云,1912年生于后村镇山字河村。1919年就读于本村“耐冬”书屋。初小毕业后升入曙光小学。高小毕业后于1930年考入日照县中学。1931年在曙光小学和郑平等由郑天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县中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每逢假期,便和在北京上学放假回家的郑培宣一起办《曙光小报》宣传马列主义。1932年参加了日照暴动。暴动失败后去亲戚家避难一年多。1934—1938年,由党组织安排先后去五莲县的街头和日照县的栈子教学。1939—1940年,在家开了一个小杂货铺,为党的秘密联络点,后被日寇抓去,通过党组织内线搭救和本村
知名人士联名保释。出狱后,先后从事教育事业,任日照抗日民主政府县文教科副科长。其间兼任曙光小学校长。解放战争期间,带领工作队在涛雒搞土地改革,后带领全县民伕北渡黄河,支援全国解放,任总指挥。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赣榆县文教科长,临沂专署文教科副科长,临沂专署干校校长,沂源一中校长。1976年离休回家。
郑培宣(1912—1933),后村镇小邵疃人。7岁入小学,13岁考入县立中学,品学兼优。192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第十七中学。高中毕业,又考入北平师大。求学期间,他和同乡好友郑光农等人接触了一些共产党人,参加了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寒假回乡,他和郑野云在
邵疃小学创办《曙光小报》,宣传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参加罢
(二)后继英雄
工、罢课、游行示威等抗日爱国活动。1932年郑培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日照暴动失败,郑天九到了北平,通过他与中共北平市委接上关系。为尽快恢复日照党组织,郑培宣受命于危难之时,秘密回到家乡,与山东省委派来日照工作的负责人祝刚及中共党员日照中学教员李云鹤接上头,马上着手工作。在白色恐怖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寻找暴动失败时隐蔽下来的党员。他还用父亲卖地的80元钱,到上海买药品,给受伤的同志治病。这时,在大连的安哲也派安茂祥、厉老四等人潜回日照,协助他恢复党组织。正当县委计划在1933年2月22日秘密召开党组织代表会,酝酿发动二次暴动时,他于2月19日外出活动,在高兴镇芳沟西岭被叛徒郑世果暗杀,年仅21岁。
郑子久(1916—1998)后村镇东小曲河村人, 1926年至1929年曾在邵疃读小学三年。青年时代追求革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他与刘鸿若等爱国青年四处奔走,寻找抗日组织和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党组织派他和刘鸿若到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学习。后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四大队组织干事。
1938年12月中共日照县委在小曲河村正式成立,范景蘧任书记,郑子久任组织部长。1939年5月,范景蘧调离,郑子久任县委书记。
他带领县委坚决执行鲁东南特委关于“在反‘扫荡’过程中拉起抗日武装”的指示,动员各级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队伍。至1939年冬队伍发展到200多人,正式成立县大队,郑子久兼任
大队长和政治委员。1941年3月,为开辟路北根据地,中共日照县委决定成立日北工作委员会,郑子久兼任工委书记。1941年5月,他调离日照,任海陵县委书记。1943年10月任二地委(滨南地委)组织部长。1948年7月任中共滨海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分区政治委员。
1950年4月后郑子久任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书记兼临沂军分区政治委员。1952年12月起任中共山东分局副秘书长、中共淄博地委书记兼淄博军分区政治委员、淄博工矿特委书记、淄博市委书记。1956年5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国营工业工作部部长、交通工作部部长。1958年12月任济南第二机床厂党委书记。1961年11月任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院长、党组书记,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等职。“文革”期间曾任中共山东省文革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省重点会战工程办公室副主任。1973年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粉碎“四人帮”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处理专案问题领导小组组长,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1983年7月任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1986年11月离职休养。1996年曙光小学大房已成危房,在郑子久的关怀和支持下,经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拨款十万元对曙光小学进行重修。1998年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82岁。
郑石,原名郑全界,生于1915年,后村镇大邵疃人。早年投身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日照县委地下党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独立营干部,延安留守兵团副营长,八路军东进总队营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军实科科长,东北军区葫芦岛海军供给站站长,安东海军学校供给部政委。1954年5月起先后任第二海军学校物资保证部部长,海军机械学校校务部部长,海军工程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军职)。1955年10月被授予三级独立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勋章。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78年1月离职休养。1996年2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1岁。
作为耿直术实的山东农民后代,他从未忘记自己是沂蒙大山的儿子,从未忘记自己是曙光小学的学子,他时刻惦念着母校的发展。1988年,将著名画家送他的珍爱的“百子图”转赠给母校,并亲笔题词“曙光耀沃土,桃李满天下”,以寄予对曙光小学的热切期望。
郑世训,后村镇小邵疃村人,1921年5月生于一个书香门第。1936年毕业于曙光小学。是年他和弟弟郑世谦同时考入日照县中学第11级。翌年七七事变,1938年学校被迫停课,他和弟弟妹妹(郑怡,万毅夫人)怀着爱国热忱先后参加了革命。郑世训于1939年3月参加八路军,同年4月入党,至1947年5月,先后在日照县大队和滨海军区历任班长,中队司务长兼文书,中队指导员,连指导员兼党支部书
记,后任滨海军区侦察通讯队指导员、营教导员。1947年6月至1950年4月编入华北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先后任华野特种兵纵队工兵团和炮团及十七团党委书记兼教导员。参加了开封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舟山战役等。1950年5月至1959年4月先后在上海空军江湾基地和空军上海虹桥基地任空军团政委兼党委书记。1957年6月18日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颁发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59年以后曾在上海民航局飞行大队,上海化学工业局、江西国防工业系统,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等部门工作,任党委书记。1983年6月以厅级离休,定居上海。
郑杰民,原名郑培拭,1913年生于后村镇大邵瞳村,幼入邵疃曙光小学读书,少年时代曾助伯父与郑“土虺”作斗争七年,任教数年。此间,他曾以群众身份参与并支持我地下党员郑淑广、郑世东、郑天九等人的革命活动。1938年参加八路军,翌年入党。参军后历任宣传员、抗大学员、政治指导员。调地方工作后,先后在滨海地区、山东省及中央单位任过科长、新华书店经理、处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82年以司长级离休。其青年时代思想进步,在困难当头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为拯救民族危亡和开辟抗日根据地,带领所在连营与日、伪、顽诸敌火线拼杀90余次,连队战功卓著,多次受到上级表扬,并被命名为“铁六连”。又因在职务之外,曾购回大量弹药、军需物资等,
有力地支授了战争,受到上级两次记功奖励。离休后,能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并教育子女为四化建设多作贡献。
郑洗夫,原名郑培珍,生于1923年11月,后村镇马家店人。1933—1937年在曙光小学就读,1942年参加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开始任抗日小学教员,战争年代历任小学教员、日照县政府文教科干事、民政科科员。1946年先后任南湖区、沈疃区区长。1948年调滨海地委充实加强财政工作,任莒县北海银行行长、沂水专区银行副行长、行长。1953年调临沂专区任银行行长,后任临沂地委财贸部副部长、部长、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文革时靠边站,1971年至1987午历任沂沭河东调工程政委、辛大铁路指挥部指挥,临沂地区计划委员会主任、临沂行政公署常务副专员(兼任计委主任、外经委主任)。1987年离休,担任淮海经济区顾问,山东省老年体协副主席、临沂市老年体协主席,临沂市气功研究会理事长等。
郑祥惠,1928年6月生于后村镇大邵疃村,幼入邵疃小学读书,高小毕业后入“滨中”学习,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入党参军,后历任报务员、股长、科长、处长、工程师、大军区第三部参谋长、付部长(付师级)等职。先后参加过“四保临江”、“ 辽沈”、“平津”、渡江”、“衡保’’、“海南岛”及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和西藏“平叛”等战役。曾立一等功一次,三
等功六次,国家授予三级解放勋章。离休后曾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
郑培迎,后村镇小邵疃人,1940年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1954年就读于曙光小学。1954年-1960年在日照一中和莒南一中读初高中。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青岛海洋大学。1965年至1968中共临沂地委为省委代培任办事员。1968-1984年在临沂地区商业局任秘书、科长、办公室主任。1984年年1996年回青岛任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书记、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6年至今在山东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任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环境学会海 洋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水产学会理事、青岛大学客座教授,青岛市科协委员,日本国世界和平教授联合会广岛分会名誉会员,入选《世界华人英才》、《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1998年10月被载入人才大型文献巨著《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并发“入选荣誉证书”。
主要业绩:曾任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和参与“海洋产业优化研究”、“中国港湾经济研究”、“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等8项国家、省、市、部级课题; 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96篇;主编或副主编《海洋产业优化模式》、《中国海湾志》、《山东海湾开发研究》、《山东海岛研究》等著作8部;4次参加在前苏联,日本和我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谈,其学术成果,学术观点,受到政府和国内外学者的很高评价,获得省、国家海洋局、青岛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8次,开发保护海洋资源,建设海上山东“我省外向型食品工业发展对策与建议”等论文报告进入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引起高
度重视,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海洋经济研究机构和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安愚勤,男,1930年出生于后村镇小代疃村。现住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电力设计院。1944年就读于邵疃抗日完全小学,接受了党和抗日救国的教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儿童团长,青救会长,青抗先队长和区青联委员等职。积极参加抗日,拥军优属、土改、反破坏等活动。1946年被评为太平区青年工作模范。曾当过小学教师,火柴工资职员。1947年参加解放军、任华东军区警卫旅干事、团支书等职。1951年被上级批准为营工作模范。1952年后,专业于华东电管局和华东电力设计院,先后任干事、团支书、秘书、团委副书记。
1956年后,在西北电力设计院任团委副书记,团西安市委五、六、七届委员。1962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干部班毕业证书。到1990年前,先后任西北电力设计院党支书、副主任、科长、主任、院纪委副书记、院志副主编,高级工程师。1985年被西北电管局表彰为优秀纪检干部。1990年,又获得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写作文凭。从1988年到
1996年,积极筹备参加编写了一百万字的《西北电力设计院志》,为该书的写作做出突出贡献。此外,还参加了西北电建志编委,西北电力志的编写。离休后,致力于楹联的写作,为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西安楹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文库丛书》广西编辑室编委,中国万变诗集发明研究会常务理事,其作品在《中国楹联报》、《对联》杂志、《秦风周末》、《岑南诗联》等十多种报刊发表,在“梨花杯”、“陆港杯”、“华联杯”、“金书杯”等海内外征联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副
冠、亚军、进步奖,铜奖等奖励,并有被入选中国《楹联界》、《黄河诗联》、《黎明彩霞》《教师颂》等十几种书及对联挂历中。1998年,其社会身份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中文版),并被聘为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顾问编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日照党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