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根基品格教育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0-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亲子根基家庭教案 第一周:

1.请家长阅读<本期关注><无条件主义><亲子沟通><职场父母育儿经><专家视点> 〈妈妈的心灵SPA〉<共度时光>等栏目。

2.请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品格课堂〉,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故事,并进行思考与讨论,进行亲子活动。请家长给孩子讲<树墩子故事>〈熊猫一家人〉的故事,并引导孩子学习礼仪及明白相应的品格。

3.请家长带孩子阅读〈品格赞赏台〉,引导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 4.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体验信心的品格。

5.周五请孩子把杂志带回学校,周五下午专门有一节课〈品格赞赏台〉,老师对孩子进行阅读调查,对家长阅读情况进行了解。

第二周:

本周学习重点:1.学习〈品格定义〉<行为识别>。2.<品格歌曲>。3.每个孩子列出自己的品格行动清单。

一、课程回顾

回顾时间:回顾复习所学诚实品格所学的内容,是否已经在感恩品格塑造方面有所进步?品格歌曲是否学会?让幼儿谈谈实施过程中经历感受,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以表扬鼓励。 赞赏时间:结合品格赞赏卡的内容进行表扬鼓励。

二、品格定义

信心:坚定地相信期望中的美好事情一定会发生。 家长与幼儿的讨论:

1. 什么是期望中的美好事情?你期望有哪些美好的事情发生?

2. 除了期望,我们还需要什么? 行动! 没有行动(行为)的信心是没有用的。 3. 请你举些例子说明期望中美好事情发生的例子。 三、行为识别

齐声读出四个我要做到的内容,适当解释四个行为识别,和孩子们讨论哪些语言和行为是该品格的表现。 提问:你要多看事情好的一面吗?

四、挑战自我

1、信心在我家。鼓励幼儿在品格塑造方面有所行动,请幼儿说出自己希望在信心方面采取的行动清单,家长帮助记录。

2、 与父母分享本课学习到的内容。与没学过品格课程的小朋友分享所学内容。 特别提醒幼儿:针对自己态度行为的改变,请父母填写品格赞赏卡,下次带到课堂上。 第三周: 本周学习重点:

1.经典格言2.树墩子故事表演周。家长带孩子排练树墩子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一、课程回顾

回顾复习上节品格课所学的内容,是否已经在信心品格塑造方面有所进步?谈谈实施过

程中经历感受,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鼓励。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克服困难,并坚持下去。

赞赏时间:结合品格赞赏卡的内容进行表扬鼓励。 二、经典格言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句意:上天要我出生在这世上,我就一定有我的用处.

跟幼儿讨论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和信心有什么关系? 上天既然赋予了我独特的才干,就一定可以发挥出来祝福他人。所以,要找到自己的恩赐所在,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延伸阅读 家长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故事。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与幼儿一起表演。注意巧妙地将故事情节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孩子思考。

四、挑战自我

1、品格在我家。鼓励孩子们继续在品格塑造方面有所行动。 2、与父母和没学过品格课程的小朋友分享所学内容。

特别提醒:针对自己态度行为的改变,请父母填写品格赞赏卡,下次带到课堂上。 第四周: 本周学习重点:

1. 进行〈智慧选择〉的学习,

2. 学习<熊猫一家人>,“跟熊猫一家学礼仪”,引导学生学习礼仪和品格。 3. 老师根据孩子在这月的表现评比出“品格之星”,推荐到〈亲子·根基〉杂志上。 一、回顾时间

回顾时间:回顾复习上节品格课所学的内容,是否已经在信心品格塑造方面有所进步?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以表扬鼓励。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克服困难,并坚持下去。

赞赏时间:结合品格赞赏卡的内容进行表扬鼓励。 二、熊猫一家人

家长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故事。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与幼儿表演。然后一起讨论“亲子讨论”部分。

三、智慧选择

引导幼儿讨论杂志列出的3个问题 四、挑战自我

1、品格在我家。继续鼓励幼儿在品格塑造方面有所行动。 2、与父母和没学过品格课程的小朋友分享所学内容。

特别提醒孩子:针对自己态度行为的改变,请父母填写品格赞赏卡,下次带到课堂上。

五、<根基推荐>里的图书和看电影,巩固品格。 全家学品格家长方案

对于如何在家学习品格,我们有以下一些建议。 一、 解释:对于孩子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对品格的抽象概念是不能理解的。

所以,父母需要转化成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和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让孩子明白。如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就是仁爱的品格;帮爸爸妈妈倒水就是孝敬的品格。还可以和孩子有些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品格的含义。

二、 环境: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首先,在家庭里面,夫妻关系和睦是孩子成长

最好的养分。所以,夫妻彼此相爱、用合一的原则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家庭的装饰环境也可以对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里面可以设立一面墙(板),张贴每个月的品格主题,一些经典格言、目标计划、欣赏卡、感谢卡、道歉卡、品格树(根基有售,也可自己制作)等。在这些制作上,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一起动手。另外,在家中播放品格歌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这些充满智慧的歌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三、 体验:杂志每个月都有一个亲子游戏,是结合品格主题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

戏,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一起讨论如何在这个品格上成长。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结合生活场景来进行教育,即时敏锐的发现孩子在品格方面成长的机会。如学习分享品格时,在他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的时候就是一个好的机会。

四、 榜样:孩子一开始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所以家长的榜样是非常重要。我们鼓

励每次品格都是全家一起来学,而不是父母要求孩子来学。父母要真实,不需要为孩子树立完美的榜样,但是父母可以树立一个愿意学习成长,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的榜样。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品格成长。

五、 鼓励:学习过程中彼此间的鼓励非常重要。可以常常通过互相(夫妻间、父母和

孩子间)写感谢卡、欣赏卡来鼓励在品格方面的成长。父母敏锐的发现孩子在品格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赞扬和奖励,在孩子没做到的时候要接纳和鼓励,而不要轻易批评。

六、 目标和评估: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目标,成长计划,建立正向的期待。可以采用

承诺书等方式。目标计划一定要适合孩子,并且要经过孩子自己的同意,经常性的检查目标和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设置一些奖惩措施,让孩子能够常常体验到成就感,并学会承担责任。

第 一 周

一、父母通读杂志,特别关注“十月温馨提示”。 二、感悟“卷首语”,聆听“回声”。 三、和爱人孩子共同欣赏“馨香一瓣”。 四、家长带孩子阅读〈品格赞赏台〉,引导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父母就上月孩子的表现给予具体的赞美和鼓励,避免比较孩子,造成孩子受挫。 五、和孩子一起学习《品格定义》、《行为识别》(杂志P50),《经典格言》(见幼儿品格教材,若没有教材家长可以自己查找相关格言),家长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和例子解释给孩子听。 参考:

定义:控制欲望,总是做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情。 思考:

1. 人类有哪些欲望?吃饭、睡觉、穿衣、学习、娱乐、交往、工作等。

2. 为什么要控制欲望?没有刹车装置的汽车、贪财过度的人、吸毒、喝酒上瘾的人。 3. 哪些是有益的事情?多读书,多运动,早睡早起,和朋友相约去敬老院服务…… 4. 有人说:控制欲望就不能好好享受生活。你的意见如何?

控制不代表不自由,因为是主动的行为,当不控制产生的后果会让人更不自由,如不控制饮食,造成肥胖或疾病。所以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 行为识别:

1.我要分清“想要”与“需要”。 想要的不一定是对自己好的,可能来自于贪欲;而需要的才是真正对自己有益的。

2.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需要并且可以控制的,不加控制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损害。

3. 我要适度消费,善用资源。 控制过度消费的欲望,追求简单平和的生活。

4.我要控制舌头,不在背后议论人。 控制自己的言语,言语是有能力伤害人的。总要说造就人的话。

六、和孩子一起讨论每个人(包括家长)在该品格方面的行动计划(不超过5条),制定评估标准。可用以下图标标示完成结果。

(敬佩)总是这样; (欢呼)大部分时间这样;

(鼓掌)半数时间这样; (ok)小部分时间这样;

(加油)偶尔这样.

举例:我要在每天22:00以前睡觉;我每天吃糖不超过3颗;我要礼貌和人说话,不说别人坏话;我要节约用钱,不乱花零用钱。

七、和孩子一起布置节制赞赏墙,请孩子参与设计,将品格定义、经典格言等写上,将行动计划置于赞赏墙上,督促执行。 八、学唱《品格歌曲》。边唱边握手拥抱。告诉对方,我鼓励你做个有节制品格的人。告诉自己,我愿意做一个有节制品格的人。

九、爸爸妈妈做出承诺,签章,愿意做节制品格的榜样(见教材) 十、周末优点轰炸会,聚集家人,彼此欣赏和鼓励。可配合使用赞赏卡。 赞赏卡可参考: 亲爱的文文:

你今天按时睡觉,真是个节制的好孩子!

爱你的××

十一、全家讨论制定下周品格学习计划。

第 二 周

一、分享封面儿童的故事(杂志P29),和孩子讨论封面儿童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二、和孩子一起学习并讨论《树墩子学校的故事》(杂志P51),如果学校安排了学习,则请孩子复述,并继续和孩子就故事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参照品格定义和行为识别部分的解释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品格。

参考:

1.在梦想乐园,面对眼花缭乱的玩的吃的,多多鸽怎么反应? 多多鸽被吸引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开始随便花钱。

2. 多多鸽明白不不蚂蚁说的“想要和需要”的区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他不明白,想要的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也不一定对自己有益处,可能来自于贪欲;而需要的才是真正对自己有益的。所以要满足需要,而不是想要。 3. 多多鸽合理使用自己的钱了吗?他有什么样的后果?

他没有好好使用自己的钱,后果就是不能进去深海隧道,也就不能完成科学考试。都是因为不节制带来的后果。

三、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孩子做节制手势操和唱儿歌(见教材),背诵《经典格言》。 四、继续同唱《品格歌曲》,巩固《品格歌曲》,内化品格。边唱边握手拥抱。告诉对方,我鼓励你做个有节制品格的人。告诉自己,我愿意做一个有节制品格的人。 五、检查品格成长实施计划,可按评估标准张贴图片。

六、针对孩子态度行为的变化,举行周末优点轰炸,配合赞赏卡使用。还可以制作品格赞赏卡带到幼儿园。

七、全家讨论制定下周品格学习计划。

第 三 周

一、和孩子学习并讨论<智慧选择>,<熊猫一家人>的故事,可以参照品格定义和行为识别部分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品格。

二、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孩子做节制<手势操>和唱儿歌,背诵《经典格言》。 三、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教材和杂志),分享、讨论体验带来的感受。 四、继续同唱《品格歌曲》,巩固《品格歌曲》,内化品格。边唱边握手拥抱。告诉对方,我鼓励你做个有节制品格的人。告诉自己,我愿意做一个有节制品格的人。 五、检查品格成长实施计划,可按评估标准张贴图片。

六、针对孩子态度行为的变化,举行周末优点轰炸,配合赞赏卡使用,彼此欣赏和鼓励。还可以制作品格赞赏卡带到幼儿园。 七、全家讨论制定下周品格学习计划 第 四 周

一、回顾品格定义,行为识别,经典格言,分享节制品格带来的生活或生命的改变。 二、继续同唱《品格歌曲》,巩固《品格歌曲》,内化品格。边唱边握手拥抱。告诉对方,我鼓励你做个有节制品格的人。告诉自己,我愿意做一个有节制品格的人。 三、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教材和杂志),分享、讨论体验带来的感受。 四、和孩子一起观看《和丽鹤姐姐看卡通》,分享感受,通过电影渗透品格教育。 五、检查品格成长实施计划,可按评估标准张贴图片。

六、针对孩子态度行为的变化,举行周末优点轰炸,配合赞赏卡使用。还可以制作品格赞赏卡带到幼儿园。

七、对该品格学习做总结,如果目标计划完成,则可以在品格树(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制)上贴上该品格的果子以表鼓励。孩子做出承诺,签章,愿意继续在生活中做节制的好孩子(见教材)。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获得的学习经验不仅会影响他们当下的发展,还会影响他们在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大学以后的发展。所以,幼儿园教育具有基础性。

“埋墙基为基,立柱墩为础”,基础的本义指的是建筑物的根基。如果人生如同修建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幼儿园教育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地基。幼儿园应该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怎样的基础?或者说,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哪里呢?

有记者曾经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记者追问:“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科学家回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休息,要学会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等。”科学家的回答出人意料,在他看来,是幼儿园而不是任何的大学或实验室给了他最为重要的教诲。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幼儿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不是第二语言,不是智力开发,而是人的基础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教育。习惯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习惯一经养成,如果遭到破坏,当事人便会产生不愉快或不安的情绪经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奔走。童年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气的土地,可塑性极强。我们应该花十分的力气在孩子年幼时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而不要在孩子年长后花百分的力气去纠正他们的坏习惯。因此,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幼儿时期的良好行为习惯包括品德行为习惯、少年期甚至成年后影响他们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没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难以有健康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难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有高度发展的智力水平和高效率的工作绩效。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教育一直经历着变革,新历年、新模式、新实践不断冲击着幼教人的头脑。在幼儿园教育求新求变的大潮中,习惯养成教育似乎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幼儿园所作的教育科学研究、园本课程开发、对外宣传交流中,幼儿园的习惯养成教育似乎也难登大雅之堂,鲜有人提及。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幼儿即使在进餐习惯上也存在大量的问题。

中小学往往把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基础技能视为教育的内容。而幼儿园如果要为儿童以后学习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和基础技能作好准备,恐怕没有什么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更为重要的了。今年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的第三章“学前教育”部分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与其去承担保护国家或地方文化的重任、千方百计地帮助儿童学习第二语言、为此一时彼一时的教育风潮所困扰,不如坚守以儿童行为习惯培养为重点的基本立场。虽然注重习惯养成的教育很难让人看到漂亮的过程或超常的结果,但是或许正式这种注重根本、外表朴实的做法最有可能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姓名: 时间: 第 周

时间 我的表现 星星星星星星星总期期期期期期期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注明:

每天在相应的格打“√”,

越多越棒!

顶嘴:暗示孩子在成长

突然有一天,小宝宝不听你发号施令了,居然鼓着嘴巴和你顶嘴了。相信这是几乎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所必经的过程。其实,这是孩子比较正常的成长表现,起码他是在证明给你看,他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 面对“顶嘴”,父母该怎样做呢?

用心倾听想法

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顶嘴,做家长的先不要动怒,而是心平气和地把孩子拉到自己身边,抚摸着他的脑袋,然后循循善诱,用温柔的话语引导孩子,倾听他辩解的理由,如果孩子说得有道理,就别端着家长架子不肯让步。这个时候,如果你强硬地把孩子堵回去,而不疏导,他日孩子长大些,会更顶嘴。

给孩子过渡时间

有时候,孩子在玩或看电视的时候,大人如果下令他停止,马上去弹钢琴或睡觉,孩子一下子不能从原来的活动中脱离出来,就会顶嘴。遇到这种情况,不妨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比如告诉他:“妈妈现在去刷牙,等刷完牙你就要关掉电视了啊!”或者告诉他,分针指到哪个数字时就要去弹琴了。你告诉他这些后,就要坚决执行。孩子会发觉其中规律的,一旦成为了规律,成了他的一个习惯,再执行起来就不困难了。

做个好的榜样

这个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如果你自己都时常爱跟人顶嘴,跟老人发生冲突,那管教孩子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多多以身作则,平日处事平和,不急不躁,对长辈言行尊重,孩子自然会听从你的教导,而不再顶嘴的。 减少溺爱举动

所有的家长都知道溺爱的害处。如果真是因为溺爱造成孩子顶嘴,那只能是从治根开始。只有把对孩子溺爱的氛围驱除了,顶嘴现象才能减少。最好是全家同一阵线,如果孩子不听话,明显是不讲道理的顶嘴胡闹,大家都不理他,孤立他,让他承受后果。而当他变得讲道理听话时,则要用鼓励的言行强化他的转变。 营造民主气氛

为了让孩子有话可以轻松讲出来,做父母的可不能时刻以权威自居。不妨在家里营造出足够的民主气氛,谁说的有理就听谁的。并且鼓励孩子随时讲出自己的感受,随时化解孩子的委屈。别怕你会没有威信,其实你越这样做,孩子越会理解和认同你。反之,如果总是以“大”压小,长期下去,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6条规矩6岁前必须给孩子立下

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证。成人能够遵守规则,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挖掘孩子的记忆潜力有妙招

妙招一:适当重复法

越熟悉的事物宝宝越容易记住,重复的目的在于让宝宝加深对事物的印象。故事多讲几遍,宝宝可能自然而然就记住了。经常见到的事物宝宝就能记住。比如,爸爸妈妈想让宝宝认识各种颜色,不必专门拿色卡进行教育,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什么物品告诉宝宝这是什么颜色,这种颜色多说几遍宝宝就能记住。以认识红色为例,当看到红色的花时,告诉宝宝:“这些红色的花儿好漂亮,这些花是红色的。”当宝宝在吃红红的大苹果时,告诉宝宝:“宝宝,你正在吃大大的红苹果吧?”如此,很快宝宝就能认识各种颜色。

当然,重复的次数要适度,以宝宝仍有兴趣为准,当宝宝对重复厌烦或已经能够记住时就不要再重复了。 妙招二:形象辅助法

3岁前宝宝对语词的记忆能力较弱,以情绪记忆、形象记忆为主。因而当爸爸妈妈让宝宝记忆儿歌、故事、字母、数字等抽象材料时,要配上图片形象、动作形象或夸张的声音形象等。比如边讲故事边做动作,或将故事画成连环画,和宝宝一起看着画面讲故事,这些都有助于宝宝对故事的记忆。还比如让宝宝记家里的电话号码,可将电话号码编成一段乐曲或一首有趣的儿歌,这样宝宝就能记得又快又牢。当然,在运用形象辅助法时,可以结合运用“联想法”,将要记的内容想象成熟悉的形象,比如记数字,可以把每个数字想象成熟悉的形象,“1”像筷子;“7”像奶奶的拐杖…… 妙招三:任务驱动法

在日常生活中,给宝宝提出各种记忆任务,培养宝宝的记忆习惯。比如周末带宝宝去动物园之前,让宝宝留心动物园中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各种动物长得什么样、是怎么去动物园的等等,晚上回家后要求宝宝说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听。宝宝复述时可以帮他记录下来,使宝宝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或者在讲故事前,让宝宝注意故事中讲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说了什么话等等。

或者晚上临睡前,告诉宝宝妈妈明天要做哪些事、什么时间做等等,让宝宝帮助妈妈记住,到时及时提醒妈妈。第二天,宝宝如能及时提醒,妈妈要给予表扬,激起宝宝的兴趣。 特别提醒:给宝宝提出的记忆任务要尽量具体、难度适中,当宝宝完成任务时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 妙招四:游戏法

游戏是宝宝最喜欢的活动,爸爸妈妈可以常和宝宝一起玩记忆游戏。如“什么不见了”、“多了什么”、“少了什么”、“什么变了”、“还原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好”等游戏。 妙招五:一日生活回忆法

宝宝每天的生活内容都是不同的,“一日生活回忆法”就是在一天内或几天后让宝宝回忆玩了什么?吃了什么?跟谁在一起玩?培养宝宝的记忆习惯。比如晚上睡觉前可让宝宝回忆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傍晚和谁在一起玩的,玩了什么?大一点的宝宝可以让他回忆昨天或前天亲身经历的事情。 妙招六:物归原处法

学会物归原处不仅是良好生活习惯之一,而且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记忆能力。物归原处法

就是让宝宝做到:从哪儿取东西然后再放到哪儿,这样的要求有助于宝宝养成拿取物品时记住物品位置的习惯。久而久之,宝宝的记忆能力也就增强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根基品格教育在线全文阅读。

根基品格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4092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