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省“创新杯”教师信息化大赛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 名 称 专业/学科 课程类型 参赛者单位及姓名 离太阳最近的树 语文 新授与实践(理实一体化) 课 时 南海卫校 赵媛媛 授课班级 1课时
13护理 4班 一、教材内容分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来源于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这是一个散文阅读单元,单元阅读主题为“人与自然”。本单元阅读学习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散文语言,把握作者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学习重点为说话的技巧:简明、得体。毕淑敏老师的这篇文章语言流畅隽永,含蓄蕴籍,作者将冷峻的叙述、精微的描写、深刻的议论、大胆的想象及贴切的比喻融为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熔铸着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切感悟以及对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护理专业2013级的学生,这是一个女生占绝大多数的班级,她们活泼热情,思维较活跃,有参与课堂的愿望,部分同学自我表现欲较强,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同时职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初步的形成,对于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鉴赏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关键词句,把握红柳形象特征。 2.能力目标: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对红柳形象进行解析。 3.情感目标:剖析作者平静叙述下的复杂情感,感悟作者对生命平等的深刻认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围绕学习目标,我设计了2个主问题:1、初识探究——“朗读文中有关红柳的画面和声音,理清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生命轨迹”。2、文本解读——“怎样理解红柳的悲剧,”。为充分服务于学生的“学”,除“主问题”外,还设计了导入语,铺垫性问题、“友情提醒”等等。通过具体的创编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活动启动、任务分配、小组活动、小组展示、小结评价这五个环节中,围绕文本进行自主体验、集体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探讨与学习。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全班成立6个创编小组,每组7人。每个小组选出撰稿人2名,解说2名,编辑2名,记录员1名。 2.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多媒体、移动黑板、白纸、大头笔。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和一、准备阶段 下发创编任务书 (见附件1) 初始探究 预习课文,找出文中表达画面或声音的文字。 独立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离太阳最近的树》真实的再现了毕淑敏30年前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读她的作品,常常能让人体会到作运用多媒体,以一二、教学导入 首带着淡淡哀伤和深深 (2分钟) 遗憾的《世界上最遥远 引发思考 的距离》来导入,诉说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时不可跨越的鸿沟。 观看PPT文稿,静心聆听老师的朗读,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走近红柳。 者对人类生命形态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导入时选用一首曾在网络上很流行的美丽却带忧愁的诗歌,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当人与自然之间断然掘上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时,那种最遥远距离的痛苦而无奈。
— 2 —
画面与声音寻找和交流,是对作者行文思路进行梳理,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学生可以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想像红柳由昂然挺立高原到訇然倒下直到烟消灰灭的全过程,初步感受红柳生存之不易,形象之美,命运之悲。 为了让创编变得更有实效,课堂上老师对创编任务进行指导。明确:1、选择一个编写角度,要求用关键词概括红柳的一个形象特征,小组探讨。由组长负责组织探讨,组内成员根据任务书分工的要求,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得出小组的创编结论。比如编辑要选准角度,书写关键词语;撰稿人需要寻找相关的语段;记录员需要填写任务书上的分工与小组讨论结果;解说归纳,准备展示编辑成果。 自学,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小组探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过程。在整个探讨过程中,有全程记录员,也有归纳整理的编辑。学生将根据个人能力和特长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让整个探讨过程更加有序、有效。 三、加深认识 (8分钟) 在这个环节,学生 将进行三次对话:1、与“话”柳之形 文本对话;2、与同伴对 话;3、与老师对话。 划出文中有关红柳的画面和声音,并圈出重点字词。朗读找出的相关语段。在与老师对话中,师生一起将画面和声音进行分类和归纳,理清红柳的生命轨迹。 “塑”柳之魂 (18分钟) 创编指导、 小组探讨 书写在卡纸之上,张贴于白板之上;2、说明编写来源,要求用文中相关的语句;3、解说特写镜头,可以特写红柳的姿势等等;4、表达创编心情要求用一个字或词根据制作时的心情,并说明理由。 枝、叶、花、根、神态、员对结论进行整理和
— 3 —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解说更加简明、连贯,我也给了学生一些展示用语的指导。 我是第 组的解说 我们将邀请每组三名代表同时上台,进行展示。他们分别是撰 巴洛赫指出:“为什么合作学习往往可以提高学业成绩,由于儿童似乎能够以述事物,因此,在社会传递中,与同伴的互动至关重要。” 整个展示过程,是学生对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读的结果,也鼓励着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对文中画面和声音进行重新组合,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及说话的能力,尤其是在展示用语的指导下,学生展示变得更加简明、连贯、得体。 稿人、解说、编辑一名。成人无法理解的方式相互描辑,将关键词张贴在白教师示例:大家好,在展示时,首先请编员 ,(自我介绍)板之上,然后请解说员我们小组选择的角度是 对特写镜头进行分析,的红柳。为了表现红柳的这一特征,我们制作表达制作的心情并说明理由。 “塑”柳之魂 组捕捉了这样一个特写 镜头:这是在一个 展示成果 (时间), (地渲染),我们在画面里看见 (说明红柳的枝/叶/根/情态/姿势),我们还听见 (想像补充还原画面的背景声音)。我是怀着 的心情制作这一组特写镜头的,因为 。 我将以新闻记者的身份走进每一个编辑组,进行现场采访。采访提纲如下: 1.你为什么要选择明确老师的采访内容,结合本组的展示成果,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主旨。 点), (环境散文独特的视角,使读者既可留意驻足于缤纷复杂的现实世界,又可寻访探究神秘微妙的心灵世界,这往往给知识水平不同的人敞开了便捷之门,使人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访谈中学生不仅进一步与文本对话,也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师还可适时向学生提问,点拨,全方位对话,形成自由民主的讨论氛围,文本主题解读百花齐放,较好地解决了学习重难点。 四、潜心品析 (10分钟) 这个角度重塑红柳形象?你想给观众传达什 “访”柳之情 么? 2.你认为作者毕淑 敏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与小组创作意图一致吗?
— 4 —
明确:红柳只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植物,没有南疆翠竹的挺五、拓展延伸 拔,也没有中原梧桐的 (6分钟) 亭亭玉立,可它却像一 个斗士一样,用它的珍“悟”柳之志 贵、顽强、伟大谱写了祖国边疆清新隽永的图 画。请大家阅读下面这 段文字,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谈谈感受。 学生现场讲述《求助缘起:一个失明女孩的心愿》。 作者情、学生情在此时有机的融合,激起大家情感共鸣,引发了对生命的深入思考:人类只有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万物的平等,并为之付出行动才能真正告慰那些逝去的生命。 通过边听边悟,进一步唤醒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她们对弱小生命的理解尊重、关心关爱之情。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与课文表现得情感紧密结合,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这种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布置:1.作者用冷峻的笔触对当年的盲从与无知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忏悔,今天读来,对于有着医学职业特点的六、巩固提高 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1分钟) 呢,请写下来。 2.请将课堂上的创 编设想,以图文结合的兴趣作业 形式,制作成PPT。 3.填写活动反馈表(见附件2),对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 第一个为个人作业,关注的是学生个体阅读体验; 课后完成 第二个为小组作业,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第三个为活动反馈,学生将根据任务书上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与组内评价,对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巩固活动成效。
— 5 —
教学流程图 课前 一、初始探究 下发导学案(附件1)、熟悉文本 二、以《诗歌》导入 激趣、引发思考 三、加深认识 “话”柳之形:结合课前自学,自由“塑”柳之魂:创编指导、小组探讨、发言,理清红柳生命轨迹。 展示成果解读文本。 四、潜心品析 “访”柳之情:以教师访谈形式推进活动进展。 五、拓展延伸 “悟”柳之志:听故事、谈感受。 课后 六、巩固、提高 兴趣作业 活动评价(附件2) 个人体验、能力培养 自我完善 — 6 —
七、教学评价设计 (附件2)活动评价:自我完善 八、教学反思 1.文本细读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决定着它总是在向“外”走的,即在书本之外,学习生活大语文。其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样可以向“内”走,即与文本细读相结合,走进作者与读者,关注文本阅读的真实体验,挖掘文本解读的深度。这一堂活动课,通过创编《红柳》任务书,捕捉红柳特写镜头,驱动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把握红柳特征,感受作者的情感,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向内走的一次有益尝试,做到了文本细读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 2.语文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结合 在活动中,我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从听、说、读、写等多个角度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我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尤其是在展示环节,学生自信满满走到台前,大方得体,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正是中职学生需要提升的职业素养之一。在“悟柳之志”环节以及个人作业的设计上,我适度的突出了该文本所构建的“生命关怀”对于卫校生的特殊意义,在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和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之间找到了结合点。 应该说,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对于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操作性更强,便于推广和实践,既能够做到让学生的能力结构得到较全面的展示,又能够适度的帮助学生清晰职业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部分学生思维活动展现得还不够充分,小组凝聚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改善、提高!
— 7 —
附件1:
创编《离太阳最近的树》任务书
1、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画面或声音的文字。
2、请根据文中描述,再现在高原上苦苦挣扎的“红柳”的情态。每组重点捕捉红柳的一个特写镜头,突出红柳某一个形象特征。 班级、组别 任务步骤 人员分工 姓名 任务要求 组长 评价标准 小组讨论结论 选取角度 编辑2名 用关键词语概括红柳的形象特征,并书写张贴。 1.关键词选择有理有据。 2.书写准确,字迹工整。 选材来源 撰稿2名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突出红柳形象的语段。 1.所选语段能与关键词相呼应。 2、画面清晰、内容生动。 特写镜头 解说2名 解析创编任务书中所出现的画面与声音,并用一个字表述创编的心情。 1.结合所选红柳形象特征,捕捉特写镜头。 2.交待镜头的时间、地点、环境特点,同时能结合课文所述,发挥想象组合画面与声音。 3.举止大方,解说简明、连贯,得体。 记录人: 填表时间:
— 8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广东省创新杯说课大赛语文类一等奖作品:《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