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沂水春风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在家里 B.吾与.
点也
与:赞成
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义
D.愿为小相.
焉
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
解析 A项居:闲居,平常。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夫子何哂由也.?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B???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C???何伤乎.? ?异乎.三子者之撰D???尔.何如?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解析 D项都是第二人称代词;A项语气助词,表反诘/音节助词,表停顿;B 项因为/用,把;C项表反问语气/同介词“于”。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3分)
A.孰能为之大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D.三子者出,曾皙后
解析 A项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司仪。B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D 项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与“不吾知也”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1
A.异乎三子者之撰 C.无乃尔是过与
B.不患人之不己知
D.沛公安在
解析 A项是介词结构后置,B、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与所给例句相同。 答案 A .名句填空(12分)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而归。”
答案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2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 比.
及三年
` 比:比较 B.异乎三子者之 撰. 撰:述 何伤.
乎
伤:妨害
C.吾与.点也 与:赞成 宗庙会.同 会:指诸侯会盟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孰.
能为之大
孰:谁
解析 A项比:等到。 答案 A
7.下列“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如其礼乐,以.(连词,相当于“而”)俟君子 B.毋吾以.
(因为)也 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 D.加之以.(把)师旅 解析 C项以:用。 答案 C
8.下列对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五十或六十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解析 D项之:你们。 答案 D
9.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
( )(3分)
( )(3分)
( )(3分)
( )(3分)
3
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 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 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 解析 不是含蓄隐讳,是直接说出。 答案 D
(2)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不可待,不假思索 C.刚直爽快,不说假话 答案 D
(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3分)
B.胸无城府,急躁自负
D.缺少思想,鲁莽草率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解析 A项应该是“谦虚谨慎”。 答案 A
(4)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于景,以景抒情 B.春光明媚,惠风和畅 C.治世风景,康乐蓝图 D.大国风情,盛世缩影 答案 A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
4
③
①
②
( )(3分)
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 ①大道:原始社会大同的准则。②三代:夏、商、周。 ③分:职务。
【文旨提示】 本文节选自《礼记·礼运》。孔子在这里为人们设计了两个社会模式:一是大同,一是小康。大同,是纯理想社会,小康是以“礼”为纲纪的社会。“礼”是孔子认为指导社会的最高纲领,离开“礼”,小康社会也将不保。孔子是第一个使用“天下为公”的人,这四个字给后人留下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选贤与.能 ②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A.①和,同 ②慎,小心 B.①推荐 ②认真执行 C.①赞同 ②谨慎遵从 D.①和,同 ②认真执行
解析 ①句中“与”读作yù,动词,根据句意,从本义“授予”中引申为“推 荐”。②句中“谨”,译作本义“谨慎小心”,或“谨慎遵从”似乎也可以, 但却不符文意。孔子在这段文章里,不是要人们对“礼”表面上谨慎、小心、 遵从,而是要人们在行动上认真执行。 答案 B
1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不独亲.其亲? ??以正.君臣?刑.仁讲让 ②?? ?著.
有过A.“亲”与“刑”相同,“正”与“著”不同 B.“亲”与“刑”相同,“正”与“著”也相同 C.“亲”与“刑”不同,“正”与“著”也不同 D.“亲”与“刑”不同,“正”与“著”相同
解析 ①中“亲”,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其亲为亲。“刑”,名词,用作 意动词,“以其仁为刑”。②中“正”,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君臣正”; “著”,形容词,显露的意思,用作使动词,“使过失昭彰”。 答案 B
12.对“故外户而不闭”的正确翻译是 ( )(3分)
A.所以外面的窗户不关上
5
B.所以外面的门不关上 C.所以外面的门窗可以不关上 D.所以从外面合上门却不插上
解析 A、B、C项把“外”译为方位名词“外面”,不妥,应译作动词“从 外面关上”。“而”是转折词“却”,A、B、C项没译出,所以不符文意。 “夜不闭户”,并非说晚上不关门,而是“合上门,不插上门栓”。 答案 D
13.对“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的正确翻译是
( )(3分)
A.如果有不执行“礼”的,有职位的就被罢免,百姓把统治者不用“礼”的
行为当做祸害。
B.如果有不从这些做起的,当官的就主动离去,众人把统治者不从这些做起
当祸害。
C.如果有不执行“礼”的,当官的就要让他离去,百姓也认为他是祸害。 D.如果有不从这些做起的,有职位的就被迫离去,众人认为他是祸害。 解析 “由此”译作“从这些”,语意含混。“这些”指代不明。结合原文,自 “此六君子者”开始到本句,孔子一直谈的是“礼”,本句是前几句的结语, 所以译文应明确译出“礼”的字样。“不由此”即“不执行”“礼”。“去”的本 义是“离开”,然而,对应下文的“殃”字,不管是“主动离开”,还是“被迫 离去”,都不如译作“罢免”“革除”更为准确。 答案 A
14.孔子认为,出现“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3分)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C.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D.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解析 B、C、D三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 答案 A 【参考译文】
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
6
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传,和睦相处,就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以后大道消逝不见了,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各人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财物只想放到自己家里私用,自己的能力也只用来为自己效劳。天下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当作礼,把城郭护城河当作赖以防守的坚固工事,把礼义当作行事的准则,用来使君臣关系正常,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来建立法律制度,建立有关土地和住处的制度。把有勇有谋的当作贤人,立功做事,只是为了自己,不为他人,所以阴谋诡计因此而盛行,战乱也因此爆发。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不是对礼认真执行,用礼来表彰他们(民)做对了的事,用礼来成全他们(民)讲信用的事,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合于仁的行为定为法规,提倡不争,用礼指示给人民要有常规。如果有不执行“礼”的,有官职的就被罢免,百姓把统治者不用“礼”的行为当做祸害。这就是所说的小康社会。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4高中语文 第13课沂水春风活页规范训练 语文版选修《史记选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