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珠江口伶仃洋东侧海域深圳东海世纪-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0-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附件二:

《珠江口伶仃洋东侧海域深圳市东海世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海砂开采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拟申请采砂海域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具体位于珠江口伶仃洋矾石水道西侧海区。拟申请采砂海区东侧为深圳市宝安区,西侧为伶仃水道,南邻伶仃洋中部浅滩。区域内砂源总存贮量为945万m3,评估基础储量分别约为567万m3。本项目海砂开采使用2艘采砂能力150m3/h的射流式采砂船进行连续采砂作业,每天工作时间20小时,采砂强度为6000m3/d;初步确定其每个月可作业天数为20天,开采期限按240天计算,年采砂强度144万m3。配备2艘舱容为1000 m3运砂船运砂。按照申请的采砂强度(每艘射流式采砂船每天3000m3),预计可连续开采约3年。

每艘采砂船泥质排放源强为11.03kg/s,工程非污染环境影响主要是:采砂后采砂区的海床塌陷对海底地形地貌和海床边坡稳定的影响;海床变化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潮流场改变对附近海域冲淤环境的影响;采砂作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砂作业对周边环境敏感区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以及采砂作业对通航环境的影响等。

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 水动力现状调查与评价

该海域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汐系数介于1.21-1.24之间,平均潮差为1.37m,最大潮差为3.37m。潮流与潮汐相似,同为不规则半日潮流,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潮流类型为往复流,涨、落潮水流近似南北向;大濠岛以外海域,水面开阔,涨、落潮水流呈旋转流特征。潮段平均流速,内伶仃岛以北(上段)海域是落潮大于涨潮,内伶仃岛以南(下段)海域基本是涨潮大于落潮。。全年最大浪的浪向为ESE;全年次最大浪的浪向为SW;全年常浪向为S,出现率为16.50%;全年次常浪向为N,出现率为14.16%。径流主要通过珠江三角洲东四口门汇入伶仃洋,约占珠江入海径流总量的53.4%以上,约为1742亿m3/a。海域泥沙主要为径流悬沙,该水域即本工程海域水体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小于0.1kg/m3。由于伶仃洋径流泥沙来源不丰富,且水体含沙量很小,工程附近海域的淤积不会严重。

(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拟申请采砂区位于伶仃洋中部浅滩,水深介于5.1~5.6m之间,变化幅度不大,地形较为平缓,水深条件表明该区域水深状况适合进行海砂开采作业。历史海图水深资料对比表明,1989年以前该海域地形演变呈淤积的态势,1989年以后的演变趋势则变为缓慢冲刷变深。

(3) 水质状况

丰水期该海域COD、硫化物、磷酸盐和重金属铜、铅、镉、总汞可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3096.1-1997)中的第二类标准,pH、DO、无机氮、石油类和重金属锌均出现超标,超标率分别为90%、17%、86%、90%、2%,pH、无机氮和石油类不仅超标率高。枯水期调查海区海水中的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汞、镉、铅和铜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要求;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超标率均为100%;锌的超标率为5%;石油类的超标率为13%。

综合丰水期与枯水期的评价结果,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严重,对海水水质的影响大。由于调查海区位于珠江口海域,海域中的污染物80%来自于陆源排污,且调查站位大部分位于排污口附近。这表明,造成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超标的主要原因是陆源污染物的输入。此外,丰水期DO和pH超标也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丰水期间受上游下泄径流影响,水体盐度较低,而监测方法是采用海水水质的实验方法,造成水质评价因子中DO和pH值的标准指数过高而引起的超标。

(4) 沉积物状况

沉积物样品除了石油类、镉、汞达到一类标准外,其它调查因子均出现超标。金属铜超标最严重,超标率为85%,最大指数2.334;锌超标率46%,最大指数1.701;有机质超标率31%,最大指数1.115;铅超标率8%,最大指数1.44。调查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差,受到不同程度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

(5) 生物状况 ?

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

丰水期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30~11.15mg·m-3,平均值为5.04mg·m-3,总体而言,调查海域的叶绿素a值较高。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33.15~217.77 mgC/m2/d,平均值为101.60 mgC/m2/d。

枯水期涨潮时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95~5.07) mg/m3,平均值为2.45mg/m3;落潮时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46~7.67)mg/m3,平均值为3.05mg/m3;调查海区涨潮时初级生产力变化于31.11mg·C/(m2·d)~164.29mg·C /(m2·d)之间,平均为91.20mg·C /(m2·d);落潮时调查海区初级生产力变化于40.10mg·C /(m2·d)~293.72mg·C/(m2·d)之间,平均为129.16mg·C /(m2·d)。

?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方面,丰水期经鉴定共有73属82种,以硅藻出现的种类最多。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变异直链藻、微小平裂藻和中肋骨条藻。变异直链藻优势地位最为突出。浮游植物生物量范围为24.40×104~825.5×104 cell·m-3,平均为228.3 ×104 cell·m-3。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15~

4.15,平均为3.12,属于多样性较好水平。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28~0.83,平均为0.64。整体上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处于较好状态。

2006年12月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3个属79种,仍以硅藻种类最多,有31个属61种。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200.7×104cells /m3,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22,均匀度平均为0.68。2007年12月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种类共28个属48种,其中硅藻门23个属41种。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68.1×104cells/m3,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92,均匀度平均为0.65。

?

浮游动物

丰水期鉴定浮游动物22种,属5个不同类群,其中,桡足类出现种类数最多,有9种,占总种类数的40.91%;浮游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92.9ind.·m-3。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79~89.63 mg·m-3,平均为28.72mg·m-3。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550~4.029,全海域平均为2.62,浮游动物多样性一般。

2006年12月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种类9类63种,其中仍以桡足类的种数最多,有28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幅度为133.33 mg/m3~800.00mg/m3,平均生物量为526.07mg/m3,变化幅度为158.00 ind/m3~560.00 ind/m3,平均密度为319.48 ind/m3。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2.38~3.86之间,平均为3.34,种类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59~0.90之间,平均为0.77。2007年12月调查中采获的浮游动物经初步鉴定有9类44种。优势种是由丹氏纺缍水蚤、中华异水蚤、剌尾纺缍水蚤、小纺缍水蚤、太平洋纺缍水蚤、小拟哲水蚤和微驼背隆哲水蚤等组成,优势度指数在0.03~0.26。生物量变化幅度为203.12~890.24 mg/m3,平均生物量为519.77 mg/m3。密度变化幅度为717.85~1448.78 ind/m3,平均密度为1109.96ind/m3。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2.68~3.84之间,平均为3.26,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64~0.81之间,平均为0.71。本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属于中高等水平,本海域生态环境良好。

?

底栖生物

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标本经鉴定共有21种,其中多毛类10种,软体动物6种,甲壳动物3种,鱼类1种,线虫类1种。底栖动物中优势最高的种类是光滑河蓝蛤,其次是欧文虫,种类以河口广布种为主,种类组成呈现明显的河口亚热带区系特征。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为6.36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3.8 ind.·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最高。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0~2.25之间,平均值为1.59。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属低水平,反映出该调查海域底质生态环境较差。

2006年12月调查共采获底栖生物8个类别17种,以多毛类最多。优势种主要是奇异稚齿虫、凹线仙女蚬和歪刺锚参等,平均生物量3.90 g·m-2,平均密度为40 ind.·m-2。多样性指数为0.0~1.79,平均值为0.83,均匀度为0~1,平均为0.89。2007年12月共采获了3

个生物类别5种,以多毛类和棘皮动物最多。优势种主要为奇异稚齿虫、欧文、光滑河篮蛤等,平均生物量为2.80g/m2 ,平均密度25ind/ m2。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0.81~1.00,平均值为0.95,均匀度的幅度为0.81~1.00,平均值为0.95。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对水质环境影响

采砂施工引起的悬沙增量影响范围枯季大于洪季。整个施工过程中,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悬沙增量包络线面积洪、枯季分别为40.2 km2和58.5km2。从悬沙的扩散趋势来看,悬沙以南北扩散为主,南向扩散范围大于北向。大于10mg/L的悬沙增量包络线最北端距离采砂区中心洪、枯季分别为7.5km和13.3km,大于10mg/L的悬沙增量包络线最南端距离采砂区中心洪、枯季分别为7.8km和8.3km。

(2)

对沉积物环境影响

砂层被抽走后,采砂区的垂直沉积物将出现断砂层,沉积物垂直结构也发生变化。抽砂过程中溢流的泥浆水主要成分为粉砂和粘土,与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类型接近,并将随水流、波浪向周围海域扩散、沉降。溢流产生的悬浮物浓度增量仅在采砂区与本底浓度值为同一数量级,而在其余海域相对海水本底浓度值来讲很小,基本不会改变其悬浮物浓度,因此,吸附到悬浮泥沙上的污染物基本不会改变采砂区以外海底的沉积物特征。采砂作业结束后,采砂区将通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重新建立新的相对稳定的沉积物环境。

(3)

非污染物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

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采砂施工期导致海床的地形地貌改变,相应引起海流动力的变化。两采砂区内及东西两侧采砂后流速减少,采砂外上下游和两采砂区中部采砂后流速增大,采砂内前后流速绝对变化值在0.08m/s~0.33m/s之间,相对变化率最大为33%。采砂外上下游采砂后流速增大25%。模拟结果显示,无论丰水期或枯水期、涨潮或落潮,采砂前后流向都会发生变化,采砂区内以及区外东、西两侧流速都较采砂前减小,而采砂区外南北侧流速增大。

对冲淤环境的影响

项目采砂区位于矾石浅滩位置,东邻大铲航道,且现状资料分析显示伶仃洋东滩目前处于缓慢淤积状态。采砂过程和初期泥沙回淤较快,当海床与潮流动力达到一定的平衡后,才以海域中悬浮泥沙落淤产生的采砂坑回淤为主。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 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抽沙作业过程中,一些栖息于开采区内的底栖生物由于来不及逃离而被增压泵抽到船上导致死亡。另外,大部分底栖生物的生长较缓慢,开采区被抽沙作业后沉积物环境受到破坏,其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可能在几年内,开采区的底栖生物种类和生物量都偏于贫乏。根据丰水期、枯水期底栖生物的调查,本次采砂活动引起的底栖生物直接损失量为10.93t。

? 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水体中SS浓度大于100mg/L时,水体浑浊度将比较高,透明度明显降低,若高浓度持续时间较长,将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尤其对幼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阻碍,而且可导致死亡。悬浮物对鱼卵的影响也很大,水体中若含有过量的悬浮固体,细微颗粒会粘附在鱼卵的表面,妨碍鱼卵呼吸,不利于鱼卵的孵化,从而影响鱼类繁殖。据研究,当悬浮固体物质含量达到1000mg/L以上,鱼类的鱼卵能够存活的时间将很短。

采砂工期为1年,按照农业部的技术规程计算,采砂共造成游泳生物1.381t、鱼卵1.18×108粒、仔鱼0.39×108尾损失。

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采砂项目附近的环境敏感区及保护目标主要有:伶仃洋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矾石贝类护养增殖区、矾石水道浅水船舶防台泊区、孖洲西危险品锚地区、蛇口——大铲湾港区、深圳西部航道、广州港出海航道、内伶仃岛猕猴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等。

对于伶仃洋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采砂区位于伶仃洋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内,采砂对其影响主要是采砂引起保护区内的水质浑浊及采砂施工扰动对保护区内海洋生物的影响。由水质影响预测结果可知,采砂活动溢流产生的悬浮泥沙使保护区内部分海域水质悬浮无浓度超标,且采砂工期长、影响范围广(整个采砂过程受影响面积为58.5km2),因此,采砂对保护区的影响较大。根据生态影响估算,施工期间由于悬浮泥沙超标在保护区内大约共造成底栖生物10.93t、游泳生物1.38t、鱼卵1.18×108粒、仔鱼0.38×108尾受损。待施工结束后,由悬浮泥沙引起的水质超标现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恢复至工程前的水平,不会产生长期的、累积的不良影响。但在采砂区附近海域,海洋生物不管种类或者数量都较工程前降低。因此,在鱼类繁育期采砂单位应尽量避免采砂或降低采砂强度;工程结束后,应加大力度进行投苗增殖。

对矾石贝类护养增殖区,采砂区的东侧范围线接近于矾石贝类护养增殖区。本采砂活动

使矾石贝类护养增殖区超过1/2的海域悬沙增量超Ⅱ类海水水质标准,并小范围超过20mg/l;如叠加周边其余采砂区的采砂活动影响,则本增殖区内全部海域悬沙增量超Ⅱ类海水水质标准,区内最大悬沙增量达到30mg/l~50mg/l。伶仃洋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80mg/l,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于2006年12月在采砂区附近海域所进行的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得出,附近海域冬季海水含沙量较低,在5.6mg/l~263.9mg/l之间。可见,采砂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增量相对其本底值来说较小,悬浮物扩散对增殖区内的贝类生长和繁育的附加影响也较小。

内伶仃岛猕猴自然保护区位于采砂区南侧3.5km,主要保护其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正常施工情况下,保护区内有小范围海域悬沙增量超标,相对本地浓度来讲,对景观影响不大,对生态环境影响也不大;施工时产生的噪声可能会轻微的干扰内伶仃岛猕猴的栖息环境。当采砂及运砂船舶发生溢油事故时,则对保护区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由溢油影响预测可知,溢油主漂移线均可从岛两侧经过,特别是NE风向、大潮落潮时发生溢油,油膜扩散主路径离内伶仃岛最近,仅2km左右。油膜漂浮海面,渗入海岛岸线,严重破坏保护区的自然景观;油类融入水体、沉积入海底,严重影响水质及沉积物环境、海洋生物,进而破坏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应此,应严格杜绝溢油事故的发生。

对于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仅有小范围海域悬浮物增量大于10mg/l,因此,施工对中华白海豚产生的直接影响不明显。但存在间接影响,悬浮物中的污染物析出造成二次污染,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和富集作用间接影响中华白海豚,特别是新生幼豚的健康,其效应不是即时的,滞后期较长。由于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和采砂区最短距离为5.8km,距离较远,因此,采砂活动应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严格执行防止悬浮物大面积扩散。同时,由于白海豚活动范围较大,整个珠江口海域都有可能是其活动空间,采砂船舶若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白海豚,应及时减速或暂停以避让海豚,以避免海豚被机器或船只螺旋浆撞伤。因此,在进行安全施工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下,采砂对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不大。

深圳西部航道和广州港出海航道的主要保护内容为水深和通航环境。由水动力预测结果可知,采砂坑在纵向流方向出现溯源侵蚀,而溯源侵蚀对维持航道的自然水深是有利的,且本采砂区和其他采砂区在采砂作业时,产生悬浮泥沙主要在南北方向上扩散和落淤,因此,采砂区的采砂活动不会加重航道的淤积。

采砂区北侧6.9km为矾石水道浅水船舶防台泊区,该区功能主要是为浅水船在台风期间提供停泊空间。由于采砂船活动的范围不大,在台风期间也不会进行作业,两者在时间利用上不存在交叉。因此,只要加强安全措施,及时与海事部门协调,减少在该区域作业的船舶密度,则采砂对矾石水道浅水船舶防台泊区的正常运行和开发利用规划的影响不大。

本项目东北侧3.9km处有孖洲西危险品锚地区,功能主要是为运输危险品的船只提供停泊空间。本采砂区与孖洲西危险品锚地区距离较远,注意运砂船的航行路线,运砂船必须遵守海上交通安全规程,严格控制在指定的航线上航行,严禁随意航行,则采砂对孖洲西危险品锚地的正常运行影响不大。

蛇口-大铲湾港区距离采砂位置较远,采砂船对其影响不大。但运砂往深圳的运砂船的来回行驶将与出入港区的船舶产生交叉会遇局面,影响港区的通航环境。

4、环境风险

本项目的环境风险主要是采砂船碰撞发生的溢油事故。本报告按溢油量20t,分别预测典型潮型和两种风况组合条件下,溢油油膜漂移轨迹及其影响范围。模拟结果显示从开始溢油之后24h内的油膜扩散情况,油膜漂移轨迹呈现往复性南北运行,随着油膜扩散时间的增长,油膜面积增大。溢油事故发生直接影响伶仃洋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在SSW风向涨潮时发生溢油,油膜随着潮涨潮往北飘移,24h后残留油膜漂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落潮发生溢油时,7小时后会影响到矾石贝类护养增殖区,涨潮发生溢油时,2小时后影响到矾石贝类护养增殖区。在NE风向涨潮时发生溢油,油膜随着潮涨潮往北飘移,24h油膜到达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落潮发生溢油时,2小时后会影响到矾石贝类护养增殖区。

5、清洁生产

本项目采砂工艺是相对清洁的生产工艺。在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情况下进行海砂开采,其产生的海洋环境影响达到最小,采砂产生的主要污染物质采取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可以得到妥善处理。经过分析,认为工程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是可以承受的,环境经济效益比较明显。因此,本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6、环保措施

(1)采砂时合理安排采砂船舶数量、位置,以尽量减少抽砂作业流失的悬浮物。采砂作业应分层分片,有计划的进行开采。

(2)采砂船应通过溢流管进行水底排放的形式,以利于悬浮物沉降,减少悬浮泥沙对表层水体的影响。

(3)海砂开采作业必须严格控制在已批准的海域作业,严禁越界开采,凡参加本项目采砂活动的船舶必须具备污水及垃圾储存容器,船舶污水和垃圾由专船统一回收运至岸上交有资质的单位统一处理,以防止油污泄漏及污水、垃圾对周围海域造成污染。

(4)海砂开采实行动态监测制度,海砂开采后每6个月必须监测一次,以分析海砂开

采对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海洋设施以及海岸、海底地形变化等影响。并依据污染状况调整作业方案,如改变采砂强度和采砂船只数量。

(5)本项目所在海域的鱼类主要是在春、夏两季(农历4月至7月)产卵、繁殖,为了减轻采砂可能对鱼卵及幼鱼的发育生长不利,在此期间应尽量减少采砂强度、降低作业天数等。本项目位于伶仃洋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内,并且紧邻矾石贝类护养殖区,在增殖投苗的时候也要降低海砂作业的开采强度,以减小海砂开采产生的悬浮泥沙对仃洋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及矾石贝类护养殖区海洋环境的影响。

(6)抽砂对开挖区域内的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应采取增殖放流、贝类底播等生态补偿措施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损失进行补偿。

7、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根据本报告书的分析可知,在对海砂进行合理开采的前提下,本项目的实施在社会供需矛盾、社会能源危机和采砂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上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综合效益是显著的。

8、公众参与

绝大多数公众对本项目的建设是支持的。但群众要求提出了要保护当地群众利益和环境质量的希望和建议,同时也要求用海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采砂作业期间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尽可能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建设单位采纳公众的意见,并明确标示加强环境管理。

公众参与调查表见附件2。 9、总体结论

根据项目对各方面的影响评价结果:项目严格按照采砂方案进行采砂作业,落实其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采砂作业管理,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是可以接受的。采砂作业产生的SS对伶仃洋幼鱼幼虾繁育场保护区、矾石贝类护养增殖区会带来一定影响,对其他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目标不会产生严重影响;溢油事故对采砂区周围的环境敏感区和保护目标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发生的概率较低。

根据《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08年),拟申请的采砂区块的海洋功能区为伶仃洋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在拟申请海域进行适当的海砂开采是可行的。但在海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特别是在主要生物品种的繁殖期和产卵期应尽量减小开采强度,将可能产生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拟申请采砂区与所在海域的海洋主导功能是可以兼容的。

同时,本海砂开采项目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采砂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落实环保措施情况下,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若项目严格按照采砂方案进行采砂作业,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采砂作业管理,将采砂作业所带来的环境负影响较少到最低程度,则从海洋环境保护可行性角度考虑,本海砂开采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珠江口伶仃洋东侧海域深圳东海世纪-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在线全文阅读。

珠江口伶仃洋东侧海域深圳东海世纪-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3589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