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即围裙,形如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
12
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文言文参考译文: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策,说“赵国年富力强的人全死在了长平之役,而他们的孤幼尚未成人。”(未能补充兵役)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提出以割让五座城邑给赵国,作为讲和的条件,赵国才答应了退兵。赵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号称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此时蔺相如已死)
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京,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人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去吧!”门客说:“唉,您的见识何等的落后啊!天下之人交友之道,到处都像市场上的交易一样。您得势时,我们来追随您;您失势时,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交易之道的常理,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夺取了它。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任李牧为将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并不信任、重用他,而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重新得到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次被赵国起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职干事。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收买使臣,让他回来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纵身上马,表示自己仍然健壮可用。赵国使臣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老,饭量还好。可是只跟我坐了一会儿,就去大解了三次。”赵王一听,以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任用,就不再召回他了。
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暗地里派人去接他。廉颇虽然做了楚国的将军,但没有任何建树。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即安徽寿县)。
13
1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试题(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