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光学镜头基础知识(19)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12-2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监视器上图像出现闪烁。手动电子快门:有些用户使用CCD摄取运动速度比较快的物体,如果尾1/50秒速度拍摄,会产生拖尾现象,严重影响图像质量。有些摄像头给出了手动电子快门,使CCD的电荷偶合速度固定在某一值,例如1/500、1/1000、1/2000秒等等,此时CCD的电荷偶合速度提高,这样采集下来的图像相对来说会减少拖尾现象,而且对于观测高速运动或电火花一类物体,必须使用此设置。所以,某些专用摄像头给出了手动电子快门,提供给特殊用途的用户。手动电子快门的调整需要参看随机说明书,在此就不在赘述了。补充说明:有很多用户要求在晚间没有光线的环境下监控,请注意:由于CCD摄像头同样是靠光线反射来成像,如果没有光,它的图像只会是一片漆黑再加上很多雪花。如何得到图像呢?一种方法是加可见光照明,如路灯、探照灯;一种是加红外灯(特别是要求不能安装可见光源的场合),对于彩色CCD摄像头,对红外灯响应不够,有一些日夜两用彩色摄像头在夜间会自动转换成黑白模式。所以,你的监控系统要求夜间使用,一定要采用黑白CCD摄像头。 红外灯有室内、室外,短距离和长距离之分,一般常用室内10-20米范围的红外灯,由于墙壁的反射,图像效果还不错;用在室外长距离的红外灯效果就不会很理想,而且价格昂贵,不到必要时一般不采用。

电视监控CCD摄像机与镜头的选用及配合

摘要:文章在系统地介绍了CCD摄像机和镜头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镜头的选用原则和镜头与摄像机的配合步骤。

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安全防范问题。同时,利用当今现有技术,也完全可以对防区进行有效的设防。CCD摄像机的出现与发展,为安全防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手段,以其既具有醒目的威慑作用,又可为破案提供强有力证据的魅力,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在闭路电视监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CD摄像部分位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最前沿,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眼睛,眼睛的好坏将影响整个系统的质量。所以,认真选择和处理CCD摄像部分是至关重要的。

1 CCD摄像机与镜头

CCD是电荷藕合器件(Charge Couple Device)的简称,它能够将摄入光线转变为电荷并将其储存、转移,把成像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出,完成光电转移功能,因此是理想的摄像元件。CCD摄像机就是以其构成的一和中微型图像传感器。

1.1 CCD摄像机的特点

CCD摄像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寿命长、抗振动及不受电磁干扰等特点。这也正是CCD摄像机比以前的摄像管式摄像机具有的最大优点。

衡量CCD摄像机性能的技术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度:一般多指水平清晰度。电视监控系统水平清晰度要求彩色摄像机在300线以上,黑白摄像机在350线以上。

(2)灵敏度(也称最低照度):灵敏度用勒克斯,(Lx)表示。如某一摄像机的最低照度为0.1lx,其灵敏度一般0.1lx以上的摄像机为普通型;0.1lxi以下的摄像机为星、月光级高灵敏度型,也称作电子增感摄像机或夜视型摄像机。

(3)信噪比:摄像机的图象信号与它的噪声信号之比,用S/N表示。S表示摄像机在假设元噪声时的图像信号值,N表示摄像机本身产生的噪声值(比如热噪声),二者之比即为信噪比,用分贝(dB)表示。信噪比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光学镜头基础知识(19)在线全文阅读。

光学镜头基础知识(1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17163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