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法句经》中也提到:「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一切法(不论善恶)要表现出来,一定是先动念头的。先动个恶念或善念,才会驱动你的身、口去造业的。
念头不动,就无法表现业性——诸法意先导。
整个造业过程,仍是「心」在主宰,在决定。善、恶业;身、口只是工具,5 真正的主宰者、造作者是我们这一念心。因此智者大师主张,你能够观照这一念心,「心调伏故,一切法调伏。」所谓「观」者,调伏之意。
二、正示观法
「心」是我们所观的境界,我们面对我们的这一念心,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观察它呢?这当中有三种角度:
(一)空观——照真谛。
空观,用「空」的角度来观这一念心,照这一念心的真谛理。把「这一念心」的真谛理发明出来。什么是空?
空——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
我们面对我们内心的活动,有时起善、有时起恶,我们在面对我们的善念、15恶念时,我们应该要知道,不管是善念、恶念,它都是假藉因缘而生起的。一定有内在的种子,一定有所面对的境界,有它依止的根,假藉各式各样的因缘,善念、恶念才能够活动的。既是假藉因缘所生,就是其性本「空」,因为它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
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再把「缘生性空」的观念,又开出三个角度:(一)20 无真实性:我们「这一念心」没有真实性。(二)无不变性:没有不变异性。
(三)无独立性:没有独立自主性。以这三种角度去观察「这一念心」也可以的。
无真实性,意思就是「这一念心」是虚妄的。有生灭性就是虚妄,因为它有欺诳性。(我们这一念心,有时候起贪烦恼,但是这个贪烦恼也不是永久25 存在的,它有时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到哪里去了呢?觅之了不可得。有时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净界法师讲经_教观纲宗讲记(10)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