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听”音“思”乐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李蓓蓓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和音乐“对话”,首先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包括:被音乐所吸引的过程、学习音乐兴趣保持的过程和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即形成审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达到美育目的的过程。
结合自己教学体会,谈几点不甚成熟的见解。
一、情景创设,营造一个学生喜欢的氛围。
(一)课堂上的创造情景
这种情景创设,应该是老师们常用的,一般就是在课前播放与所学歌曲相关的音乐或做相关的节奏等技能训练,以便学生早入课题。
(二)课堂外寻找情景
这里的“寻找情景”,也可以理解为给学生预设情绪倾向。一般音乐课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我尝试把学生带出课堂,坐在校园林荫大道的路牙石上,然后吹着萨克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同学们在如此轻松惬意的环境下,心情大好,学习音乐的情绪倍增!
(三)情景中突破自我
这里的“突破自我”针对于高年级或者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在我教高年级学生的时候,发现高年级学生不喜欢表现自己,就此我尝试带着孩子们到大阶梯教室,站在大舞台上选择随意的位置,先引导学生听着背景音乐跟着我的口号或跑、或走、或停,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走、跑、停带给我们不同的节奏或肢体感受,速度不一,然后再听着时急时缓、时高时低、时强时柔的音乐做着相应的肢体动作,跟着音乐感觉走,感受表现速度、情绪的对比,最后放着舒缓的音乐平躺在舞台的任何一个位置,感受呼吸的节奏、感受放松、感受肢体在音乐中的静止。情境中突破自我、充分表现,我认为这也是一节很好的音乐课。
二、对音乐音响和音乐情感的感受
(一)学生对音乐音响的感受
音乐是抽象无形的艺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感受到它,除了静心聆听,我们还可以尝试各种方法让音乐变成有形可视的,帮助学生感受、了解音乐。我们都知道柯尔文音阶手势,是把抽象的音乐变得直观形象,无需语言的介入,我尝试过柯尔文手势加上身体的配合:上行音阶时,身体由下自上的缓缓提拉,半音关系时,身体倾斜体会与全音的不同,(不需要明白什么是半音、全音,这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把这个听到的变成能够看到的,就像有不同的音层出现在眼前一样。另外关于节奏,节奏就像音乐中的躯干,不同的节奏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聆听感受节奏要靠音响,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例如:李欣慰老师指教的《小小的船》中,通过传递纸杯的游戏让学生们感受音乐的节奏从而掌握四三拍子,不可否认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和获得知识与技能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也可以选择节奏听辨,找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或者鼓点,让孩子们去听辨节奏、拍子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旋律线条等去辅助学生感受旋律、感受音乐,当然这些都不要脱离音乐去进行。
在教三拍子的歌曲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节奏,强调拍点,这样很容易破坏了三拍子那种连绕回旋的感觉,破坏了整个乐句的旋律线条,破坏了音乐的韵律。这一点在合唱指挥上也有体会,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卡住拍子唱整齐,用拍点去指挥,把动态、连贯的旋律局限到了三拍子里,因此演唱的不够连贯、没有线条,没有层次。学生们的演唱也只可能是整齐,但绝谈不上是音乐中的默契和共鸣,因为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拍)、二(拍)、三(拍)或者 强弱弱,而不是对音乐本身的感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16听音思乐李蓓蓓-16 听”音思”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