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储存管理制度
(一)依法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食品与非食品不能混放,食品不得与物品、杂物、药物、洗涤剂、消毒剂、化学试剂、杀虫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同库存放。
(二)设立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健全食品采购、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台账管理制度。食品入库前必须进行验收、登记,检查感官、包装及索证、索票情况,做到先进先出,尽量缩短贮存时间。凡不符合要求者不得入库,不得存放过期变质、异味、污秽不洁的食品;
(三)食品存放应做到分类分架摆放整齐,并有明显种类标记,做到隔墙离地10cm以上存放;宜设主食、副食分区(或分库房)存放。
(四)食品库房门口应设置有60cm以上的防鼠板等有效防鼠、防虫、防蝇、防蟑螂设施,库内应设置纱窗、机械通风、空调设备或自然对流,定期清扫,保持仓库清洁、干燥、通风,定期灭鼠并做到防潮、防霉、防鼠等。
(五)严格按照食品保存条件保存食品。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并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肉类、水产、蛋品等易腐食品须冷藏,冻肉、禽、水产类原料应储存在-18℃以下冷冻,同一冷库内不得存放相互影响风味的原料,冷藏冰箱或库要记录温度并及时除霜和定期消毒。
(六)应有满足生熟分开存放数量的冷藏设备,并定期除霜、清洁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须
- 7 -
贴有明显标志(原料、半成品、成品、留样等)。肉类、水产类分柜存放,生食品、半成品、熟食品分柜存放,不得生熟混放、堆积或挤压存放。
(七)发现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要及时处理,不得退回厂家。处理前必须与正常食品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记,以防继续食用。
(八)新鲜果蔬原料应存放在遮阳、通风良好的场地。特殊原料应根据要求进行贮存。
(九)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保温和冷藏设施,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 8 -
粗加工管理制度
(一)食品原料粗加工应在粗加工间或区内进行,洗涤池、刀、墩、案、容器等用具应分开,标记明显;
(二)分设肉类、水产类、蔬菜原料加工洗涤区或池,并有明显标志。食品原料的加工和存放要在相应位置进行,不得混放和交叉使用,加工肉类、水产类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与蔬菜分开使用,并要有明显标志。
(三)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四)蔬菜摘洗、肉类清洗及水产宰杀均应在操作台案上进行,用具、容器须专用;
(五)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应分池清洗,水产品宜在专用水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六)食品原料要按“一择、二洗、三切”的顺序操作,彻底浸泡清洗干净。肉类食品清洗后应无血、无毛污;鱼类清洗后无鳞、鳃、内脏;素菜洗后无泥沙杂物等;
(七)清洗后的荤素食品应保持清洁,存放在专用清洁的容器内,并放置于专用货架或台案;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八)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加工场地要保持清洁无积水,地面干燥,无垃圾积存,无异味,使用密闭垃圾设施及时清理垃圾污物,做到不积压、不暴露、不外溢。
(九)加工台案、工用具、容器,设施设备用后应及时清洗
- 9 -
并保持清洁、干燥,定位存放备用。
(十)不得在加工清洗食品原料的水池内清洗拖布。
- 10 -
烹调加工管理制度
(一)烹调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不加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杂掺假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原料。
(二)切配好的食品应按照加工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保证食品原料新鲜。未经粗加工的食品原料不得违反操作程序直接进行加工切配或烹调。
(三)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防止里生外熟;煎炸食品时要避免油温过高,时间过长,不得连续反复使用煎炸油。隔夜食品要再次回锅方可食用,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包括辅料)经烹调加工后再次供应;
(四)烧煮、出菜流程合理。烹调后的食品要及时供应,烹调后至食用前需较长时间存放的食品,应及时在60℃以上热藏或10℃以下冷藏(热食品须尽快冷却后再冷藏)。
(五)盛放生熟食品的容器应有明显标记,不得混用,用后洗净消毒,定位保洁存放;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防止食品污染。
(六)盛装调料的容器应加盖,做好防尘防蝇和定期消毒,保证调料中无异物、无油垢,易腐调料要注意使用后冷藏。
(七)荤素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使用的刀、墩、案、容器等工用具、设备应严格分开、标记明显,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八)灶台、抹布随时要清洗,保持2清洁,不用抹布揩碗碟,不用炒勺尝味。
- 11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