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方面,帕森斯在他晚期的著作中重点发展了他的社会系统论。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系统在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过程中都分化出了四个子系统即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法律子系统和亲属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主要满足适应环境的功能——及如何从外部环境取得资源和分配给社会成员;政治子系统主要满足实现目标的功能——即为整个社会设置目标并配置资源去实现目标;法律子系统执行社会的整合功能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团结与整合;亲属子系统执行模式维持功能——即保证社会价值观的稳定和传递。总之,帕森斯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社会系统,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的组合,在社会系统中,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照一定规范进行的。帕森斯提出,任何一个生命系统应具有四种功能:(1)适应功能,即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使之得以生存和发展(2)目标实现功能,即系统必须确立自己的目标及目标轻重缓急,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3)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维持一定的和谐;(4)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必须使各单元具有动力和动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参与系统内部的动态过程,以维护原模式的存在。在社会系统中,这四种功能分别由经济组织、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家庭与教育制度来执行。帕森斯强调,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满足一般功能需求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着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维持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边界关系的最低限度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若能维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就可以达到社会运行的良性状态,就能发挥社会系统的正功能,若失去了这种平衡,社会就会出现冲突,出现病态,使社会运行成失调状态,这是社会系统所具有的负功能。 第三方面,帕森斯在他的晚期著作中还发展了他的社会进化论。帕森斯的进化论主张人类历史的过程是一种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包括四个过程:(1)分化,它是指当一个系统或单位分解成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单位或体系的过程。比如,生产功能从家庭制度内分化出来而形成独立的单位:企业。(2)适应能力的提升,它是分化的结果。如生产功能从家庭中分离出来的结果既提高了专业生产单位的生产效率,也增强了家庭在小孩教育方面的作用。(3)容纳,指一个社会单位容纳新的成员的能力。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的容纳能力越高则其整合程度和效率也越高。(4)价值的通用化,是指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的承认。社会的均
衡和稳定要依赖与社会是否发展出一套新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承认和容纳所有新的单位。
2.默顿------结构功能论的另一代表人物(Robert King Merton,1910年-2003年) 人物简介:
默顿(1910~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10年生于美国的费城,曾就读于坦普尔大学和哈佛大学。默顿在很多方面将他导师(帕森斯)创立的结构功能论发扬光大。 主要作品:
《科层结构与人格》(1939年),《大众信念》(1946),《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1957年),《学生—医生》(1957)),《科学发现的优先权》(1957),《科学界的马太效应》(1968) ,《社会学中的结构分析》(1975年) 主要学术思想:
默顿首先严厉地批评帕森斯的理论过于抽象和宏大。他认为建立这种宏大理论的时机尚未成熟,而主张大力发展所谓的中程理论——即介于经验总结性微观理论和宏大社会理论之间的理论。其次,默顿还批评了过去的功能主义理论中的三个错误:(1)功能同一性观点,认为社会系统的任何局部都对整个社会具有功能。默顿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并不具有全社会的功能,而仅仅对社会的某个部分具有功能。(2)功能普遍性观点,认为社会的任何一种活动或仪式都完成了某些对社会有益的功能。而在默顿看来某些活动或仪式对社会的某些部分具有功能,而对社会的其他部分则可能不具备任何功能,甚至可能具有负功能。(3)功能不可替代性观点,就是把某些制度看成是不可替代的。默顿则认为,可以有一系列相互替代的社会制度来满足同样的功能性前提。
默顿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提提出了显功能和潜功能这两个重要概念。所谓显功能是指那些人们可以预料到的和容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功能。而所谓潜功能则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
新功能主义理论
一、理论综述
新功能主义对功能主义的重构体现在一般性话语和研究纲领两方面。新功能主义不是单纯的功能主义,它在对帕森斯原有功能主义核心理论的不合理进行批判的同时,试图接纳和综合不同的观点,以克服传统功能主义的“反个人主义”、“忽视变迁”、“保守主义”等受批评的致命弱点,提高它的解释力。
二、代表人物
1.杰夫雷·C·亚历山大(Alexonder Jeffrey,1947年---)
人物简介:
美国社会学家,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理论、文化社会学、市民社会等。
主要作品: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3年),《新功能主义》(1985年),《微观-宏观之环》(1987年),《行动及其环境:迈向新的综合》(1988年),《结构和意义》(1989年) ,《文化和社会》(1990)
主要学术思想:
亚历山大试图在功能主义传统背景下对新兴的其他理论实行整合,通过重构帕森斯的行动理论综合微观理论的洞见,探索联结微观个体行动与宏观社会结构和制度的环节;在保持帕森斯“规范秩序”的前提下,强调对权力、强制、冲突、战争等问题进行宏观分析的必要性,力图把社会变迁研究纳入帕森斯的“分化”理论之中。此外,亚历山大对文化社会学给予高度重视,并力求在功能主义框架之内解决文化与社会、与人格系统的关系问题。
科学思维运行在经验环境和形而上学环境之间的“科学连续体”上;科学的发展既受经验环境的制约,亦受形而上学环境的制约;理论逻辑和经验逻辑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该通过二者的双向运动推进对社会的认识。既要坚持环境对行动的强制性效果,又要强调行动的偶然性和创造性和行动对环境的变革作用;人格、文化、社会系统作为环境的行动因素进入行动过程,为行动者提供目标、手段、规则等,是行动展开的前提又是行动的
产物,行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和构造;行动者作为社会的主体随时都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解释和谋划,制定行动策略做出行动选择。社会分化的结果是多样的,功能性的分化和相对自主的亚系统以及精英的出现会促使现代社会冲突数量增加,同时缩小冲突的范围。社会科学中的每一种理论都包含一个意识形态的部分,它自动地来源于该理论视角的预设、模式和经验命题。社会学研究者应当采取一种“多维度”的理论视角,融合不同理论传统和理论流派,重新解决社会学的前提预设问题,即关于秩序和行动问题,以达到新的综合。
2.卢曼 (Niklas Luhmann,1927年-1998年)
人物简介:
德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1927年出生于德国卢勒堡(Luneburg),1946~1949年就读于弗赖堡大学法律系,1960~196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行政学和社会学。回国后,历任斯派尔(Speyer)行政大学研究员(1962~1965)、多特蒙德(Dortmund)社会调查局主任研究员(1965~1968)。1968年以后,担任比勒弗尔德(Bielefeld)大学的社会学教授。
主要作品:
《信任与权力》(1979年),《社会分化》(1982年),《社会系统》(1984年),《自我参照文集》(1990年),《福利国家的政治理论》(1990年), 《风险社会学》(1991年),《现代性思考》(1992年)
主要学术思想:
卢曼是在综合帕森斯的系统观和“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己的社会系统理论,称之为“一般社会系统理论”,他所关注的是社会系统与其外部关系分析降低系统环境复杂性的机制。在他的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社会整体系统,三类系统之间既分化又整合,甚至存在冲突。卢曼的新功能主义以系统论为特征,强调社会系统的自我更新与发展。认为随着社会逐渐在功能上分化为具有不同的符号规则、结构、过程和沟通媒介的子系统,社会记录和处理环境复杂性的程度也不断提高。
社会系统是各种社会行为的制度化模式,它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发展的能力,其形成的基本机制是借助符号规则进行的沟通,自我指涉(系统按自身的规律对环境中的复杂性和偶发事件加以记录和加工处理的性质)是它的重要特征;社会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从三个方面(时
间维度、物质维度、符号维度)去降低由环境导致的复杂性,以维持系统与环境关系的有序运作。社会系统可以分为互动系统、组织系统、社会整体系统三种,它们之间既有分化又有整合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化和复杂化,社会系统之间不断分化,主要表现为:功能领域的分化、进化规则的分化和对不同沟通媒介依赖性的分化。社会进化是互动系统、组织系统、社会整体系统之间和各自内部的不断分化,还包括整体社会系统不断分化出各类功能领域(伴随着不同沟通媒介应用的增加);进化过程伴随着个人、角色、节目和价值之间的明显分化,包含三种不同的形式:部门化、分层和功能分化;进化性分化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和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系统的进化机制形成社会系统结构的变异,选择促进系统适应性的变异以及稳定这些适应性的结构;进化的状态表现为三个方面:变异、选择和稳定化。法律和知识一样,都是社会赖以存在的条件;法律是社会的一种基本结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预期。
功能主义是近代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流派,它强烈主张应通过有机整体地把握文化诸要素的功能,把文化作为一个合成体来理解。其创始人是英国的马林诺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两位从功能主义立场出发的社会人类学家。功能主义派对文明社会和社会形态不同的未开化社会给予特别关注,并主张实地调查。1930年以来,这派学者进行了主要以非洲、大洋洲为对象的许多周密的调查研究,对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构功能主义
作者: 更新时间:2006-6-12 16:04:06 来源: 点击率:3249
--------------------------------------------------------------------------------
结构功能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宏观社会学理论之一(另一种是冲突论)。结构功能论把社会看作为一个均衡的、有序的和整合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系统整体的生存、均衡与整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整个社会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协调运行表现为社会状况的主流。
结构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最早发源于19世纪的英法两国。英法两国的许多古典社会学家(包括孔德、斯宾塞和杜尔克姆)和20世纪两位人类学家(主要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都对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孔德和斯宾塞认为社会中的个人、团体和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十分类似于生物器官对有机生命的作用。杜尔克姆更进一步指出任何社会学解释都应该首先指出某一现象的原因,其次,要指出它的功能。这些早期的功能主义思想通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努力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功能学说在早期的人类学那里主要是针对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论等思想而产生的,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专题:结构功能主义(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