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召开课题论证会,通过调查、分析、讨论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②确定子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具体内容等。 ③组织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组。
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上报总课题组审核。
⑤开展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具体问题,明确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策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16年4月—2018年8月) ①制定课题方案,明确成员分工与职责。 ②进行课题开题工作。
③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④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⑤围绕课题研究,有计划地开展校本培训,制定深度学习课堂活动设计方案。同时挖掘校内教师培训资源,全员、全程开展“专题讲座”、“教师论坛”、“案例分析”、“课例研讨”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
⑥2016年10月—2017年7月:全面开展研究工作;寻求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探讨语文深度学习的途径、策略、原则等,组织研讨课,撰写经验总结、论文、个案分析等。
⑦2017年8月—11月:课题中期汇报:撰写中期报告,组织专家诊断、指导;
⑧2017年12月—2018年8月:根据中期评估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实施方案,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或发表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①汇总和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形成相关论文,撰写结题报告,申报成果鉴定。
②整理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以及相关的各类论文、经验总结等。并将优秀论文、实验总结等在学术期刊或报刊上发表。
③课题结题汇报会、相关成果鉴定与推广。 十四、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课题组成员近五年来的相关研究工作与成果:
①课题主持人谢一彰通过研究撰写的《农村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校园文学创作之我见》在《常德教育》2012年1期和2011年3期公开发表。通过调研总结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在湖南省教育厅期刊《教师》综合版2010年5期和2011年2期公开发表。
②课题组成员余桂彬撰写的论文《以培养学力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法》、《领会课标精神,定位教师角色》获国家级二等奖。
③课题组成员杨昕媛撰写的论文《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获国家级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谢明华撰写的论文《语文自主学习虚弱症诊断》获国家级二等奖。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我们把一批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优良、在教育教学上敢于实践、在观念上勇于改革的优秀教师作为课题组的成员。本课题负责人是现任学校教科室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德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桃源县语文学科带头人,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省、市、县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很强的组织能力。课题组其他主要成员均参与或主持过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教育课题研究基础和能力,老中青结合;有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有教育实践工作者,能够形成素质互补的研究创新团队;课题组成员有着较为合理优化的年龄结构和学术结构。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所在单位的经费、设备、资料、时间安排等条件以及单位原有的研究基础)。
⑴组织保障:精选课题组成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由学校行政及部分骨干教师一起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对该课题的确立及研究的监控与调节。聘请市县专家成为课题研究顾问,主要负责课题的
跟踪指导,掌握实验的研究方向,定期来我校开设讲座,听课调研,诊断课堂;定期召开各种研讨会、交流会及总结会等。为了加强管理,我们还建立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课题组组长——子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的四级管理体系。
⑵研究资料:充分利用与省、市图书馆有良好协作关系的资源;学校定期给经费购买相关资料,定期充实教育资源库,设立“教科研”专柜。
⑶研究时间和配套经费:研究过程贯穿语文教学过程,融于校本教研之中,时间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学校将按一定的比例配套资助本课题研究。学校定期统筹安排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培训教师、听课调研、评课交流。学校每年投入专款用于教育科研,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学校财务单列课题研究经费40000元,其中培训教师10000元,课题课时补助5000元,专家质询8000元,实施设备10000元,资料购买、打印等5000元,其他开支2000元。
⑷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研究行为。(1)理论学习制度;(2)观摩与研讨制度;(3)对话与交流制度;(4)课题管理与考核制度;(5)月定期讨论工作制度、学期小结制度、阶段总结表彰制度。
参考文献:
⑴王珏.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教育技术导刊,2005年09期。
⑵何玲,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现代教学,2005年05期。
⑶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 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01期。 ⑷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⑸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7期。
⑹孙春福.有效教学:审视、继承与发展.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⑺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⑻柳志贤,蒋铁伟区域推进课堂有效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⑼ 余文森.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构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03期。
⑽冯锐,任友群.学习研究的转向与学习科学的形成.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⑾张新宇.基于互动理论的深度学习研究- 《扬州大学》 2014年03期。 ⑿尹立国.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拼接篡改取证研究 《云南大学》 2015年05期。
⒀耿国胜.基于深度学习的说话人识别技术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 2014年06期。
⒁王婷.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2《创新科技》 2014年07期。
⒂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02期。
⒃袁晶.利用教材习题促进高三学生深度学习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2年01期。
⒄傅竹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 《苏州大学》 2013年10期。
⒅胡丹.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 2011年05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导向深度学习实践研究方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