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溪水田污水鱼类:
乌鱼(乌鳢、乌棒):肉食性底栖凶猛鱼类,适应力强,常潜伏在水底和水草茂密的地方,当小鱼群游到它附近的时候,就冲出来捕食小鱼,它是淡水养鱼业的害鱼之一。
黄鳝:人们喜爱的佳品,肉食性底栖鱼类,白天隐居在混浊的泥质水底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繁殖中有性逆转现象,即第一次生殖时均为雌性,产卵过后,性就逐渐转变,到第二次生殖时,已经是雄性了,排出的是精液,而且以后再也不能变为雌的了。
泥鳅:喜欢静水的底层,对环境适应力强,任何水域中都有,为一种小型的食用鱼。 捕蚊鱼类:
食蚊鱼:是一种小型鱼类,主以孑孓为食而得名,卵胎生,最大怀胎量可达300多尾。
青鳉(万年鯵):是一种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不超过4厘米,常常成群地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表层。无经济价值。
第七展厅
两栖类:
共同特征是:皮肤裸露,能够分泌粘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有的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是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由于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限制,成为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生存空间相对狭窄的一个类群。
两栖类是由古代的总鳍鱼类演化而来,它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它们虽然能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产卵和幼体发育大多离不开水域环境。
幼体俗称蝌蚪,多用鳃呼吸,有鱼类的一些特征,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肺代替鳃,肺的结构简单,不能完全承担陆地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交换,需以皮肤加以辅助呼吸。
成体为肉食性,以蠕虫、蜗牛、昆虫等为食物,可消灭不少农林害虫,应加以保护。 两栖类有蝾螈类和蛙形类。 蝾螈类:
大鲵:因叫声似婴儿啼哭,又叫娃娃鱼。生活在深山水流湍急而清澈的溪流中,有时爬上岸来,体长多在60—70厘米之间,最大可达1.8米。我国西南地区多有其分布,大鲵是我国特产,世界上十分珍
贵而稀有的动物,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目前濒临灭绝的边缘。应该加强保护,严禁任意捕杀。 山溪鲵:又叫白龙,亦称“杉木鱼、羌活鱼”。长11—12厘米,大到20厘米,可入药,药名为羌活鱼,能治胃病等。
除此之外,还有秦巴北鲵、尾斑厚螈、肥螈、贵州疣螈等。 蛙形类:
蟾蜍:多生活在房屋及菜园附近。
髭蟾:(又叫胡子蛙)是峨眉山的特产动物,瞳孔直立,雄性上颌缘有锥形角质黑刺,雌性相应部位为米色小点。
大蟾蜍:谷称癞蛤蟆,是一种外表并不令人喜爱的动物,可是对人有很大的益处。特点是皮肤粗糙,通身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些是它们的皮肤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浆液就是鲜蟾酥。白天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傍晚外出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活动,默默无声地为我们捕食各种害虫。其中中华大蟾蜍生活于平原地区,它们是旱地里捕捉害虫的能手,并食白蚁。 蛙科:
蛙的种类繁多,它们喜欢生活在池塘、水沟、小河附近的草丛中,以多种害虫为食,常被用作实验动物。常见的有:
林蛙:主要有中国林蛙、日本林蛙、昭觉林蛙三种,林蛙在医药上用途较大,东北产中国林蛙,雌体的输卵管干制品称哈士蟆油,主治虚弱咳嗽,有滋补强身作用。
雨蛙:种类多,分布较广,主要以中国雨蛙和华西雨蛙为多,体为绿色,其深浅随环境而略有差异。常在水草间或植物上捕捉害虫。
姬蛙:是蛙类中体形较小者,有狭口蛙和姬蛙之分。较多的是疣狭口蛙、四川狭口蛙和饰纹姬蛙。它们主食白蚁和鞘翅类害虫,对农业有益。
树蛙:山上生活,指(趾)端有吸盘,常栖于植物的叶上,体色与环境相似,能吃松毛虫,斑腿树蛙是树蛙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布地区较广。 弹琴蛙:在四川峨眉山捕到,它的叫声就象人们弹的琴声,生活在水域附近,吃昆虫。 蛙类的摄食:
蛙类主要以农作物害虫为食,一只蛙一年大约能吃一万五千只害虫,其中大部分是危害稻、麦、棉的。所以蛙是庄稼的保卫者。我们应大力保护蛙类。
蛙具有惊人的捕虫能力,一是它的口腔宽阔,可以容纳较多的食物;二是舌的着生方式很特别,舌根长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却伸向口腔里面,舌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表面布满大量的粘液,当它发现昆虫时,舌就从口腔里突然翻出口外,把昆虫粘住,卷入口中。它的上颌和口腔上方生有很多细小的牙齿,这些牙齿不能咀嚼食物,但可以防止昆虫从口腔里逃出去。
第八展厅
爬行类:
共同特征是: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外包着坚韧的卵壳。
龟、鳖:乌龟杂食性,鳖类肉食性,它们是爬行动物中特化较大的一个类群。 蜥蜴类:
主要有壁虎、石龙子、草蜥、龙蜥,多以昆虫为食,对人类有益无毒。蜥蜴的尾巴有再生能力,断尾后不久又可重新长出新尾,遇敌时断尾是它们的防卫方法。
巨蜥(圆鼻巨蜥):近水地带活动,能游泳,也能爬上树找吃,见于云南、广东,包括海南岛,为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自然博物馆讲解大纲(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