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李白诗中“明月”的象征意蕴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6-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论李白诗中“明月”的象征意蕴

白建明

玉溪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1级 学号:11022076

【摘要】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常以明月入诗,给明月注入了丰富的内蕴。他将我国古代文学中以明月为主体的抒情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本文尝试从李白的生活,精神世界以及李白对自然的感悟等几个方面对李白诗中明月意象的丰富内涵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对明月意象的意蕴进行解读。

【关键词】李白;诗歌;明月;意蕴

一、古典诗歌中明月意象的象征意蕴

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蕴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并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咏月现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白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无数咏月名句,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永闪光芒。

明月由于它特有的外在形象,往往容易让人产生超乎自然的审美情韵,能够让文人墨客产生无限情怀和思绪,引起他们对人生道路多舛的自问以及对宇宙的一种追求和探索,让人产生对人生哲理的彻悟和思考。在这一审美过程中,人们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以及命运的各种复杂关系赋予月亮,这些人文关怀的涉入使得明月具有了灵动的气息,变得多姿多彩,内涵丰富,因而成为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月亮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启动忧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象征。它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抑郁孤独与高处不胜寒的心态,

1

对月亮的形象的探索反应了古代诗人寻求慰籍与解脱的心理。月象征着和谐静谧的智慧和超群脱俗、潇洒飘逸的士大夫风范;象征诗人的孤独与失意,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二、李白诗歌中千姿百态的明月形象

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月在李白的点染下变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就其形态而言有“圆月”、“弯月”、“半月”;就其色彩而言有“明月”、“朗月”、“皎月”、“皓月”、“清月”;就其景物而言有“山月”、“海月”、“云月”、“花月”、“沙月”、“湖月”、“星月”、“水月”、“冰月”、“石上月”等等;就其地点而言有“天门月”、“金陵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芦洲月”;就其时节而言有“秋月”、“晓月”、“寒月”、“古时月”、“汉月”;另外还有“孤月”、“新月”、“高月”、“归月”、“薄月”、“禅月”、“梦月”等等;他还可以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揽月、寄月,甚至可以去赊月。

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诗人把月比作白玉盘、飞天镜、瑶台镜,诗人还泛月、步月、乘月,甚至揽月、寄月、借月、赊月。在李白诗中无不可入月,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其五),“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三),“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初玄明月”(《庐山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举杯邀明月,对影城三人”(《月下独酌》),“俱怀

2

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等。

李白的“沙月”、“石上月”迥异于前人,创造了新的明月意境。如:“目皓石上月,心清月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前人多从流动的角度描写和刻画明月,将月光比作流水,而李白之“沙月”“石上月”则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像映衬出月之皓月之皎。月光虽白于沙石,但当其投射在沙石上时,却愈显其皓其皎。与其说,这时光之色彩,倒不如说是心之感受。诗人以沙石作月之陪衬从通常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

三、李白诗歌中明月意象的象征意蕴

作为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李白的诗歌集中地反映了盛唐诗歌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特质,代表了盛唐诗歌创作的主流。他喜欢在诗歌中融入自己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创作呈现出个性化的特色,他喜欢借明月的意象寄托各种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他的诗中充满了爱月情怀。李白的诗作中涉及月亮的以及以咏月为主的诗作就有328首。李白爱月,他以月入诗的名句不胜枚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诗歌中明月意象蕴含丰富的情感意蕴,具有浓郁的明月情结,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蕴。它在以民俗文化为内核的基础上,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1、以明月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

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蔑视礼法权贵,想超越世俗现实,追求个性自由。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盅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

3

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月亮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如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后,返回江陵南游岳阳时,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其中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那冉冉升起的一轮圆月,仿佛是山的“口”特地为“我”衔来,月亮已为“我”所有,那份惊喜可想而知。又如《东鲁门泛舟》:“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在李白的诗中,月色可以“乘”,如“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可以“借”,如“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游秋浦白苛陂二首》)可以”买”,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可以“赊”,如“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送韩侍御之广德》)等。总之,正是由于他那特有的诗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他的诗带上了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尤袤有诗云:“呜呼谪仙,一世之英。乘云御风,捉月骑鲸。”(《李白墓》)形象地概括了李白豪迈洒脱的性格特征。

2、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

3、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4

李白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旅行中,置身于“异乡”中的李白,在各种变换的时空中把对故乡强烈的思念意识时时置于头脑中,因而他的乡愁也是无处不在的,为表现这种乡愁,李白常以月入诗,如:

太原早秋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这首诗中李白着重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他把秋得到来写得精彩至极,在不知不觉中,秋有来了,“严酷寒冷的霜怎么就越过了边塞,云朵那凝重如铅的颜色也已经过了黄河,我的梦,只能围绕着照着这座边境小城的月亮徘徊,而我的心早已飞到了我日夜思念的故乡的高楼,我是多么的想回到我的故乡啊!”这首诗中李白把自己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毫不做作,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李白幼时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开蜀地,“仗剑出国,辞亲远离”(《上安州裴长史书》)[1],从此游历于山川大河之间。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2]

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色:峨眉山月就像故乡亲人的迷离泪眼,她是那么柔情,那么缠绵,伴着故乡东流的水,脉脉含情的送我远行”。“思君不见下渝州”,“君”是月亮的拟人化,表明诗人离开故乡愈远,怀念故乡愈切,尤其思念故乡峨眉山的明月。因为故乡的明月是那般明媚皎洁,一直为辞亲远去的游子送别。

诗人漫游大江南北,经历武昌和湖南长沙、岳阳等,泛舟洞庭,东游杨州,浙江以后又北上,过路河南省方城、临汝等地方。此后,李白又到湖北安陆,与曾在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并在那里定居大约有十年之久。再看李白刚刚离开蜀地时赠给送别的友人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平原月”已经不再是“峨眉山月”,虽然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天空已不再是故乡那样冷峭孤拔,此时江上水气迷漫,云雾缭绕,此时的月光当然不是那么的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论李白诗中“明月”的象征意蕴在线全文阅读。

论李白诗中“明月”的象征意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9940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