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辨识分类与控制
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
第一类危险源(能量、有害物质):
客观存在的、因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不能消除的、达到了一定量的能量(载体)、有害物质,是危险产生的根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可能严重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能量、有害物质的约束条件):
使能量、有害物服从设计安排的约束条件。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失控:故障、人员失误、管理缺陷、环境因素 事故的根本原因:
由于第二类危险源失效,导致第一类危险源释放造成损失后果。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辩识和控制措施
1.了解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2.掌握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3.熟悉针对各类危险有害因素的相应控制措施。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1、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分6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
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明火;运动物危害;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
1
质;粉尘与气溶胶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 (4)心理、生理危险有害因素(6)
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辩识功能缺陷;其他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
指挥错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综合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分 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放炮、透水、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起因物:
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称为起因物。如:锅炉、压力容器、电气设备、起重机械、企业车辆、化学品、电动手工具等。 致害物:
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煤、石油产品,木材,水,放射性物质 电气设备等 伤害方式:
2
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碰撞(人撞固定物体,运动物体撞人,互撞);撞击(落下物,飞来物);坠落(由高处坠落平地,由平地坠入井、坑洞);跌倒;坍塌;淹溺;灼烫、火灾、辐射、爆炸、中毒等。
3 、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险、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险危害因素等7类。
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及运输,建筑构物,工艺过程 ,生产设备装置 作业环境 ,安全管理措施
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场所、设备、设施等的不同,重大危险源可分为以下七类:
1、 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罐区;
2、 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如火药、弹药库,毒性物质库,易燃、易爆物品库;
3、 具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 4、 企业危险建(构)筑物;
5、 压力管道,包括工业管道、公用管道、长输管道; 6、 锅炉,包括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 7、 压力容器。
3
生产经营单位和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新颁布的《安全生产法》要求,对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重大危险源定义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危险物质: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企业应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对重大危险源应监测监控并到当地安监部门备案。
重大危险源申报的类别如下:
1) 贮罐区(贮罐);2) 库区(库);3) 生产场所;4) 压力管道;5) 锅炉;6) 压力容器;7) 煤矿(井工开采);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9) 尾矿库。
(记忆:锅、压、压管、两矿、两库一区、一场所) 重大事故、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
4
国标GB18218分为四类: 易燃、易爆、有毒、腐蚀
2004年国家局56号文分为九类: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煤矿、非煤矿、尾矿库、危险物品储存区、罐区、生产区。 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事故预防对策应能:预防;消除;降低;处置;人员保护 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消除 ;隔离 ;降低 ;个体防护 ;报警、警告 预防事故的基本指导思想
(1)消除—防止产生危险和危害因素。
(2)降低—排除或降低已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
(3)失效安全——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4)应急行动——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选择事故预防的对策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
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辩识和控制措施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