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巡回指导,评价学生的练习情况,讲述正数和负数的描述定义:小学学过的大于零的数就是正数,有时可以加上“+”。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号。在讲述正、负数的表示法、读法后,强调这里的“+”、“-”是性质符号,虽然与表示运算符号的加号、减号涵义不同,但又能完全统一,因此形式上是一致的。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注意到“零”的特殊性: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总之,我感受在传授知识时,一定要把概念进行联系与区别,这样更能加强学生记忆。还要重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内容逐步渗透,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内容形式地传授。
明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发言稿
圆柱的教研活动
本课中,从备教材、用教材、备学生的角度去进行备课,以实际行动实践新课标、落实新课标。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在设计这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的物品,并用学具盒当中的圆柱学具材料制作一个圆柱,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圆柱有初步的认识,建立圆柱的初步表象。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上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你对圆柱体有哪些认识?”有个别学生汇报了他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分别用纸做了一个圆柱体、一个正方体,用同样重的重物放在这两个物体上,结果他发现圆柱体比较稳固,我及时肯定了这一学生的勤学好思,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的准确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在这一节课中,我提供了多次的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认识圆柱的特征之一: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我提了一问题: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两个底面是相等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立即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研究、讨论等活动,很快学生就有了多种方法:(1)把圆柱物体的盖与另一个面重叠,看是否重合;(2)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面积看是否相等;(3) 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周长看是否相等;(4)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压在橡皮泥中弄一个洞,再把圆柱的另一个底放进这一个洞里看是否是重合
这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优势,及时、适时地展示信息,有效改变学习方式。
在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平面透视图时,我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圆柱的平面透视图,并用实物操作,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圆柱的两个底面要画成椭圆。再用教学软件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圆柱的高是有无数条的。生动、直观的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正确的理解,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做到的。
明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发言稿
比例教学中要注意的地方
比例是传统算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采用比例的方法解决。同时比例也是进一步掌握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知识的基础,比例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渗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从而初步感受和获知函数思想的手段,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用比例”和“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虽然算术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灵活性、广泛性,但比例却有着比较标准的解题模型和要求,两者各有特点,各有特色,结合起来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解题能力。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对正比例,反比例的判断等内容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仅从具体的事例中让学生感知两个相关联的量X和Y的同向和逆向变化,更重要的是归纳和突出他们的本质特征,即无论两个量怎样变化,总之,正比例都会满足Y/X=K(一定),反比例都会满足XY=K(一定)。那么在教学中,老师既要让学生看到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之变化这个表象上,还要让学生看到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X与Y同时扩大或缩小,反比例就是两个相关联的量X与Y一个扩大,另一个反而缩小。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判断两个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时,思维会受一些影响产生偏差。如判断一条绳子的长度一定,减去的和剩下的成什么比例时,容易产生两个量的变化方向相反从而误判为反比例的错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我总结了以下几句话:“比例有正反,判断是关键; 分清两种量,反比积一定;等式非乘除,同比例无关。”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在教材中,我认为类似于下面这样的题不应该出现,如学习了比例解决问题后,已知身高为1.5米,影长为2.4米,另外得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树的影长为4米,求树高多少米?这实际上是判断同一地点的影长和身高是否成正比例,这里涉及到了一个物理知识,想要让学生得到正比例关系式:影长/身高=K(一定)非常困难,而且有点牵强附会。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概念教学以及判断,还要注意帮学生区分应用的误区。
明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发言稿
抽屉原理中的“最少”和“至少”
1、在抽屉问题中,一直认为,“最少”应该是指运气最好的情况下,“至少”应该是指运气最差的情况。这种认识对吗?
2、具体到一道题:“某次数学、英语测试,所有参加测试者的得分都是自然数,最高得分198,最低得分169,没有得193分、185分和177分者,并且至少有6人得同一分数,参加测试的至少人?”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27×5+1=136呢?还是27+5=32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实用文档明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发言稿(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