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高中中招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一)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0分)
1.请你用钢笔或圆珠笔正确抄写下面的句子,力求美观漂亮。(2分)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发酵(xiào) 拮据(jù) 言简意赅(gāi)
B.啜泣(zhuì) 贮藏(zhù) 同仇敌忾(gài)
C.弥漫(mí) 诧异(chà) 惟妙惟肖(xiào)
D.狭隘(ài) 绮丽(yī) 义愤填膺(yīn)
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清晨,我走在校园中,一阵阵 的鸟鸣声,让我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
②刑警队员们表示,一定要把这个案子查个 。
③在这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中,市工商局清查并 了一批伪劣音像制品。
④招聘会上,面对考官们略带挑剔的提问,王虹 ,对答如流。
A.清晰 水落石出 烧毁 滔滔不绝
B.清脆 山穷水尽 烧毁 胸有成竹
C.清晰 山穷水尽 销毁 滔滔不绝
D.清脆 水落石出 销毁 胸有成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大洪山的溶洞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B.一时间,满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
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陈涉世家》--司马迁--西汉
B.《水浒传》--吴承恩--清代
C.《故乡》--鲁迅--现代
D.《龟虽寿》--曹操--三国
6.古诗词默写填空。(6分)
①关关睢鸠, 。 ,君子好逑。(《诗经》)
②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③秋天总给人凄凉悲伤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 , "表达出了高远爽朗的意境,毫无悲秋之意。
④毕业了,你和好友将天各一方。这时,你会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
"
, "祝福朋友。
7.下午第三节课,班上张伟同学肚子疼痛厉害,王明和李强连忙将他送到市中心医院。经医生诊断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需立即动手术,手术费为2000元。王明和李强商量先打电话通过张伟父母,然后再跟自己父母打电话。请你根据以上情境,设
计出两次电话的内容(称呼及部分内容已给出),要求语言简洁明了。(4分)
①王明给张伟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叔叔(阿姨),我是张伟的同学,(以下填写内容不超过30字)
②王明给自己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爸爸(妈妈),(以下填写内容不超过15字)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回答8~13题。(14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文者气( )之所形也
②称( )其气之小大
③动乎其言而见( )乎其文
④恣( )观终南、嵩、华之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A.思之至深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甚矣,汝之不
惠
10.结合文意翻译下面句子。(2分)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11.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谈论的中心话题是 ,作者在文中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养气"的两条途径,其中一条途径是 ,另一条途径是 ,并强调自己特别重视通过 的途径来"养气""治文"。(2分)
1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联系全文看,你认为他的目的能达到吗?为什么?(2分)
(二)阅读《你在谁的伞下》,回答14~20题。(21分)
你在谁的伞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实用文档随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高中中招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一)_10-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