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老师总结学生发言。
5、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理由是什么?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拓展延伸
1、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通过对故都秋的描写,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怎样心境?(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赞美之情;内心的落寞、孤独、忧伤之情)
2、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烽火不断,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因此文中这个“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是作者当时苦闷心灵的写照。
五、布置作业
1、在学习了郁达夫对故都秋的悲凉的颂歌之后,同学们有没有联想到自己家乡的秋景呢?每个人对于家乡的秋应该都有着别样情怀吧!请同学们课后以“故乡的秋”为题写一篇下小散文,字数不限,抒发真情实感即可。
2、搜集有关秋的名句及古今诗文,并且背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故都的秋教案1(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