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危机应对的全球协调与国家经济利益_各国由分散救市到联合的另一种解析
q=γ(e+p* p) λi (2)m p=αq βi (3)
国家和美国一道大规模通过财政刺激来应对危机就是体现,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因成本小而收益大受各国青睐(Eichengreen,2008),各国央行通过持续降息来增加货币供给,从2007年8月17日到2008年4月30日,美联储单独8次降息,从6.25%下降到2%,而到2008年10月8日后出现全球性的竞相降息(见表1);此外,各国政府通过直接向金融系统注资来增加市场流动性的供应,根据韩国中央经济研究院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各国向金融系统直接注资超过2万亿美元。
尽管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可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并使得一国以低成本高收益应对危机,但各国竞相增加货币而缺乏协调与配合,金融危机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深,从长期看则增加应对成本,尽管危机进一步恶化有政策时滞的因素,但缺乏联合应对意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Breanne,2008)。
Pc=µ(p*+e)+(1 µ)p (4)
i=i* (5)这里e是汇率(一单位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的百分比变化,m是货币供给变化率,p是产出价格变动率,是利率的瞬时变化,(*)表示外国的变量。α β γ λ µ 是结构系数,固定为正。(2)式表示产出受国内外价差和利率影响;(2)式表示实际货币余额是产出和利率的函数;(4)式表示国内消费价格指数受国内外产品价格共同影响;(5)式表示受两国经济结构对称的影响,预期汇率没有变化故利率变化相同。
假定短期内,一国产出价格变动率固定用 >0 时两国是相同的。为计算的方便,假设且在
a=(β+2αλ)/2α(β+αλ)>0 b=β/2α(β+αλ)>0
二、危机应对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危机应对政策国际协调是指各国推行应对政策过程中,在相互让步的基础上,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国际协调,并达成某种妥协或临时默契,选择一个符合参与协调的各国整体最大经济利益的均衡点(琼斯、凯南,2008)。尽管这种协调结果对于某一个或者某些国家来说在短期或许并不是最佳政策选择,但全球经济早日复苏有利于各国从全球经济增长获得更多长远利益。但各国政府行为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并不受世界整体利益最大化支配,金融危机应对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各国的经济能力,更重要是进行国际协调的意愿与决心以及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选择,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间的政策协调显得尤其必要(王园林、段楠,2009)。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假定在浮动汇率下两个国家政策目标将金融危机带来损失最小化且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率,且两国经济结构与目标偏好相同。于是建立国家损失最小化函数:
U= (q2+wpc2) (1)
其中,q是国民产出的缩减率,Pc是通货膨胀率,w是对产出变化与通货膨胀相一致的权重。函数U的变化是对称的,在任一方向的变化都导致反效用。在均衡附近共同的经济结构由下列关系给出:
c=b a= λ/(β+αλ)<0,联立(2)~(6)式进行
求解可以得出两国货币供给变动和产出价格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q=am bm*+ (6)e=(m m*)/2αγ (7)Pc=+µe=+µ(m m*)/2αγ (8)
因隐含对称条件,故e 必须等于0,则需
Pc=Pc*= ,即两国通货膨胀率一致;回到(1)
*
式中,两国损失最小化的纳什均衡解为q=q=0,只要(6)式m=m*=中也可以实现。要实现危机中损失最小化,其关键在于两国协调一致的行动而不使另外一国采取相异的行动而影响本国的政策效
*
果。协调一致的行动可以通过m=m= ,即两国
同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率(Pc)来实现,或者借助本国积极财政刺激投资和生产来抑制经济衰退,实现q=q=0。结合危机背景利用M-F模型分析两种政策的效果:
(一)两国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见图1)。在浮动汇率机制下的本国货币扩张会造成本国的LM0移动到LM1,本国的产出增加,使IS0向IS1移动,并通过边际进口倾向使外国IS0*移到IS1*,外国产出也增加。本国货币扩张导致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本币贬值而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导致出口增加,IS0加速向IS1移动,本国产出进一步增加,利率逐步上升;外币升值降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外国IS1*向IS2*移动,产出和利率下降。两国经济重新处于均衡的状态,两国(或世界)货币存量增加,利率水平下降,本国产出增加而外国产出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论金融危机应对的全球协调与国家经济利益_各国由分散救市到联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