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广州地区中学生使用
5.用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固体物质从溶液里析出的结晶原理,来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或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这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叫做结晶法.此方法主要利用可溶的固体物体的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如,要除去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就可以采用结晶法.因为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降而变化很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因此可先配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再降低溶液的温度就可使硝酸钾首先结晶从溶液中析出.而氯化钠仍留在滤液里,经过滤,就可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学习方法指导】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和关系.
[例1]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硝酸钾 ④减少硝酸钾 ⑤增加溶剂 ⑥减少溶剂 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答案:选D
点拨:硝酸钾是典型的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物质,所以它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应采用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等方法.
2.运用溶解度曲线探究物质的提纯.
[例2]下图中m1、m2、m3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1℃时,m1、m2、m3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将相同质量m1、m2、m3在t2℃时的饱和溶液冷却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大到
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根据t1℃时的虚线与三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来判断,此时应是m2>m1>m3.
(2)m3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从t2℃冷却到t1℃非但没有溶质析出,反
而由饱和变成不饱和状态,所以m1>m2.
点拨:从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m1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从t2℃到t1℃溶解度
的差值比m2大.即在t2℃时100 g水中最多溶Sm1,到t1℃时,100 g水中最多只能溶S′m1,则析出晶体的质量即为Sm1-S′m1.同理,对m2来说,它所析出的晶体质量应为Sm2-S′m2.所以两温度下,溶解度的差值越大,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这是一道识图计算题,解题步骤是:
(1)把图中曲线的数学意义“翻译”成化学意义;
(2)分析曲线上的特殊点(如起点、观察点、交叉点及终点)及变化趋势,从而发现曲线中隐藏着的解题条件.
【知识拓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九年级化学溶解度例题解析(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