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并布置预习题
1 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郁达夫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其散文写作的风格特点。
2 思考:本文写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二、回忆学过的有关写秋的诗文,概述这些诗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刘禹锡《秋词》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三)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问:这首小令写了什么景什么人?
明确: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
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清新,后者悲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景 随情异”。 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清、静、悲凉。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 三、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职语文教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