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体现在炼字、省略、语序、风格特点四个方面。
一、析炼字
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精练、凝缩,言简意赅,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
1、分析动词:如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用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分析形容词:形容词的活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安石的一句“春风有绿江南岸”,这“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其它的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等。再如,色彩形容词的选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以渲染气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天空延伸,表达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
二、明省略
由于古典诗歌对字数句数的严格限制和对内容最大容量的追求决定了诗歌用语不仅要精心锤炼,以一当十,而且要求能省则省,甚至省略一些在散文、小说语言中不能省略的成分。
1、省略主语: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遥招手”的主语是蓬头稚子。“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亦沾衣”的主语是应是山中雾气。
2、省略谓语
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怀李白》)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没有谓语中心语。或用几个名词组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三、调语序
为适应格律要求,为强调某些意韵,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古人作诗常常要打乱正常的语序。
1、定语与中心语倒置: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
2、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危石咽泉声),“云气嘘青壁”(青壁嘘云气)等。
3、动宾倒置: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等。
四、品风格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歌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诗歌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品味。
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眼子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表面上写野草闲花、夕阳西下、燕子飞入百姓人家这些景象,但实际上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慨叹。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3、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色彩缤纷,景象绮丽,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高考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1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