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首先,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最后,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高考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1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