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根据项目《可研报告》及建设项目有关图纸、资料、现场勘查情况对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等国家标准,从建设项目生产过程和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
3.1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建设项目投产后,生产过程包括机械加工、铆焊等工艺生产过程及设备设施维修等辅助生产过程,机械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冲剪压、金属切削、起重等机械设备几十套,加工工件种类繁多、工件数量较大,作业频繁;焊接工艺中需要使用电焊机、氩弧焊机、气体保护焊机等焊接设备;设备检修要接触使用氧气瓶、乙炔瓶等设备。接触的主要物料有乙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设备运转和维修要使用润滑油。分析认为,在该生产工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机械伤害、火灾、爆炸、起重伤害、电气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灼烫。主要有害因素有:粉尘、中毒、高温、噪声。
3.1.1主要物料危险性分析
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10版)辨识,葫芦岛鼎盛机械装备有限公司1200台套/年耐腐蚀工业泵、2000吨/年各类化工设备制造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涉及焊接使用的危险物质有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其中乙炔属于第2.1类易燃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氩气属于第2.2类不燃气体。机械设备使用的润滑油。
现将各类化学品的主要危险特性及经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述如下:
(1) 表3-1 乙炔理化特性
标 识 中 文 名 分 子 式 C A S 号 分 子 量 外观与性状 理化性质 主 要 用 途 熔 点(℃) 沸 点(℃) 饱和蒸汽压(kPa) 溶 解 性 临界温度(℃) 燃 烧 性 闪 点 (℃) 引燃温度(℃) 燃烧爆炸危险性 避免接触的条件 禁 忌 物 灭火方法 毒性及- 强氧化剂、卤素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 苏联:未制定标准 美国TVL-TWA 窒息性气体 美国TLV-STEL 未制定标准 吸入 危险特性 燃烧(分解)产物 稳 定 性 稳 定 35.2 易燃 无意义 305 乙炔,电石气 C2H2 74-86-2 26.04 英 文 名 危险货物编号 U N 编号 危险性类别 acetylene 21024 1001 第2.1类 易燃气体 无色无臭气体,工业品有使人不愉快的大蒜气味。 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亦是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和塑料的单体,也可用于氧炔焊割。 -81.8(119kpa) -83.8 相对密度(水=1) 相对密度(空气=1) 4053(16.8℃) 微溶于水、乙醇,溶于丙酮、氯仿、苯。 临界压力(Mpa)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下限(v%) 爆炸上限(v%) 6.14 甲 2.5 80.0 0.62 0.91 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聚合危害 聚合 接触限值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性 健康危害 具有强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 急性中毒:暴露于20%浓度时,出现明显缺氧症状;吸入高浓度,初期兴奋、多语、哭笑不安,后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嗜睡;严重者昏迷、紫钳、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脉若而不齐。当混有磷化氢、硫化氢,毒性增大,应予注意。 LD50 LC50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工作场所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Ⅱ类包装 钢质气瓶 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向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严禁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严禁溜放。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包装标志 易燃气体 急性毒性 呼吸系统防护 眼睛防护 防护措施及急救 身体防护 手 防 护 其 他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 入 食 入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 运输信息 运输注意事项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应急泄漏处理设备 乙炔的包装法通常是溶解在溶剂及多孔物中,装入钢瓶内。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业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储存注意事项 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灯具、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泄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漏处理人员带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处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至置 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2) 表3-2 氧气的理化特性
标 识 中 文 名 分 子 式 C A S 号 分 子 量 外观与性状 氧;氧气 O2 7782-44-7 32.00 英 文 名 危险货物编号 U N 编号 危险性类别 无色无嗅气体。 用于切割、焊接金属,制造医药、染料、炸药等。 -218.8 -183.1 相对密度(水=1) 相对密度(空气=1) 506.62(-164℃)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118.4 助燃 无意义 无意义 临界压力(Mpa) 建规火险分级 爆炸下限(v%) 爆炸上限(v%) 5.08 乙 无意义 无意义 1.14(-183℃) 1.43 oxygen 22001 1072 第2.2类 不燃气体 理化性质 主 要 用 途 熔 点(℃) 沸 点(℃) 饱和蒸汽压(kPa) 溶 解 性 临界温度(℃) 燃 烧 性 闪 点 (℃) 引燃温度(℃) 燃烧爆炸危险性 危险特性 燃烧(分解)产物 稳 定 性 避免接触的条件 禁 忌 物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 定 聚合危害 —— 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乙炔。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 聚合 灭火方法 毒性及健康接触限值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 苏联:未制定标准 美国TVL-TWA 未制定标准 美国TLV-STEL 未制定标准 吸入 侵入途径 危害性 健康危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困难,咳嗽家具;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急性毒性 呼吸系统防护 眼睛防护 身体防护 LD50 LC50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避免高浓度吸入 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就医。 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Ⅲ类包装 钢质气瓶 氧气钢瓶不得沾污油脂。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包装标志 不燃气体;氧化剂 防护措施及急救 手 防 护 其 他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 入 食 入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 运输信息 运输注意事项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向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铁路运输时严禁溜放。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气体泄漏到空气中。避免与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应急泄漏处理设备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不燃气体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应急泄漏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