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工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阳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阳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融入珠三角,推进粤西崛起实现区域振兴的攻坚时期。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广东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与推进“珠三角产业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已成为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题,新的形势使阳江进一步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重大机遇。加快推进阳江以工业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阳江工业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态势,不仅是阳江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与广东先进地区发展差距融入珠三角,进而实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必然要求,也是阳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率先探索广东欠发达地区发展之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突出问题,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依据《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2011年-2015年)》以及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结合阳江工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编制《阳江市工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一五”时期,在阳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阳江顺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大力发展内外源型经济,形成了制造业实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为主体、专业镇与产业园区为载体的较有特色的产业体系,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升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9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41.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8%。人均生产总值26758元,年均增长12.6%,在广东东西北地区率先跨入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地市的行列。
(一)现状与基础
1、工业总量增长显著
“十一五”期间,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阳江工业产业的发展,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主攻方向,做大产业规模,确定了阳江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为阳江工业“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十一五”期间,阳江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著,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328亿元增至2010年688.6亿元,年均递增 12.6%,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1%,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外贸出口和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阳江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逐步提升的趋势。2005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27.3:37.6:35.1,到2010年底三大产业的比例改善为22.1∶44.1∶33.8,第二产业实现长足发展,工业产业引领阳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发展带动。
阳江工业产业已形成五金刀剪、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水泥建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四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机电装备、电力能源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南药加工日渐壮大,工业呈现出适度重型化及高级化特征。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阳江现代物流与会展业的兴起,正日益成为阳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3、民营经济迅速崛起
民营经济已成为阳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市民营工业增加值145.4亿元,同比增长16.5%。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361.5亿元,同比增长23%。2010年全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350多项,新增投资额143.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1.8%,比上年同期增长47.1%。近几年来,阳江众多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民营企业成为出口主力军,目前阳江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419家,其中民营进出口企业376家,占89.7%,201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7.7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出口9.2亿美元,增长8.5%,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1.9%,外贸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4、集群发展特色鲜明
阳江在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工业产业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其中五金刀剪为省市共建产业升级示范区,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中国五金美容化妆工具中心、中国脚轮中心和中国脚手架中心相继落户阳江。目前
阳江共有重点工业园区7个,其中4个是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分别为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东莞长安(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另外3个分别是广东阳东经济开发区、江城区银岭科技产业园和临港工业园。省级专业镇 6个,其中5个是农业种植和养殖专业镇,1个是五金刀具专业镇。依托工业园和专业镇,形成了1个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阳江的刀剪产业集群是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之一,阳江是“中国刀剪之都”,该产业产值、出口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分别超过70%和85%。
5、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截止2010年,阳江市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拥有产学研示范基地1个,引进高校驻阳江研究院所、办事处2所。2010年阳江市4个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共有从业人员113人,经费收入884万元,经费支出685万元,科学经费支出235万元。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有所增加,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212件,增长10%,授权量1150件,增长23%,专利申请量保持粤西领先地位,参与制定并发布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这些都创阳江建市以来的新高。总计现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54个。其中在五金刀剪行业中,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免检产品3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1个,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高新企业2家,广东省著名商标24件,广东省名牌产品26个,并有7家企业荣获“中国刀剪知名品牌”称号。
阳江工业产业发展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低,物流、会展、金融等生
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服务支撑能力不强。二是制造业多数行业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大多数企业以低端的制造加工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研发设计水平不高,多数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含量和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三是缺少发挥杠杆作用的大项目。投资规模巨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很少,产业高级化后劲有待进一步强化。四是工业发展中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的压力日渐突出。阳江工业快速发展日渐受到电力供需矛盾的制约,工业产业发展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大气和内河治理仍需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二)挑战与机遇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倒逼机制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给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以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引发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能源、技术、气候、环境等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新焦点。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做出跨越危机的先导性战略安排,把新能源、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视为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科技产业革命已经开始,国际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以新能源与环保节能、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新一代主导产业,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和国际竞争的基础。
这些变化,必将对阳江工业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广东西翼阳江工业产业主体的传统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先进制造业发展步履蹒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工业产业层次明显不高,发展速度明显偏慢,工业总量明显偏低。在这种背景下,阳江工业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阳江要全面介入全球价值链环节并实现地位提升,就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阳江市工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