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实验
一.《中药药剂学》实验须知
中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它兼属于工艺学与药物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密切关系医疗和生产实践的特点。中药药剂学实验是中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药药剂学实验应达到如下目的:
1.通过典型的药剂制备,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性质、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等,以验证、巩固和深化扩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为创制新的中药制剂、剂型与工艺打下初步基础。
2.通过试验训练与教学见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熟悉药剂生产中常用设备和检测仪器的结构、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3.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查阅并分析有关实验内容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具有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具有实验设计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训练操作技术,有正确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实事求是地记录习惯和独立总结实验资料的能力。 二.《中药药剂学》实验规则
为达到以上目的,同时制备的成品,特制定如下试验规则:
1.预习试验内容:要明确试验目的与要求。对处方中药物性质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2.遵守实验纪律:应保持实验室内安静,不得无故迟到或或早退,不得擅离实验操作岗位甚至高声谈笑。如发生差错事故或异常现象,应随时报告知道老师查明原因,及时解决。应注意安全,严防火灾、烧伤或中毒事件发生。
3.杜绝差错事故:称取药品时,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进行3次校对;处方中如有毒性药品,须仔细检查是否超过剂量,称量时须经实验指导老师校对,在专用的天平上称量。称量完毕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实验成品应写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及班组号,交实验指导老师验收。
4.爱护仪器药品:实验仪器、药品应妥善保管、存放和使用。如有破损缺少必须立即报告实验指导老师,并填写仪器药品报损表,然后到制备室酢情赔偿后
1
补领。实验组合用的仪器药品,每次试验前应检查核对后再使用。实验指导老师对破损的仪器药品应查明原因,结合院校对仪器破处理方法提出处理意见。
5.保持室内整洁: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戴工作衣帽。实验完毕应将本组实验台、试验架等整理洁净方可离开。实验小组轮流值日,主要负责试验室内、走廊地面、门窗的洁净卫生整洁以及废物缸的工作,将水、电、窗关好。
6.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如下
实验一 散剂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含共熔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2.熟悉等量递增的混合方法与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方法和包装。 二、实验提要
1.含义 散剂系指一种或多种药物经粉碎、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剂型。根据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按药物性质分可分为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含液体成分散剂、含低共熔成分散剂。其外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且装量差异限度、水分及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规定。
2.制备工艺流程 处方拟订→物料准备→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3.细度要求 对于不同的药物可采用不同的粉碎方法,且根据临床需要及药物性质不同,粉末细度应有所区别。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5—6号筛;用于消化道溃疡病的散剂,应通过7号筛;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眼用散剂则应通过9号筛。
4.制备要点 混合操作是制备散剂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混合方法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若药物比例相差悬殊,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若各组分的密度相差悬殊,应将密度小的组分先加入研磨器内,再加入密度大的组分进行混合;若组分的色泽相差悬殊,一般先将色深的组分放入研磨器中,再加入色浅的组分进行混合。
5.其他 若处方中含毒性成分,应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赋形剂制成稀释散,或测
2
定毒性成分的含量后再配成散剂。若含低共熔成分,一般先使之产生共熔,再用其他成分吸收混合制成散剂。 三.实验内容
1.痱子粉(含低共熔成分散剂)
[处方] 麝香草酚0.6g,薄荷脑0.6g, 薄荷油0.6ml,樟脑0.6g,水杨酸1.4g,升华硫4g,硼酸8.5g,氧化锌6g,淀粉10g,滑石粉加至100g [制法]
1.滑石粉、氧化锌150℃干热灭菌(烘箱)1小时。
2.取麝香草酚、薄荷脑、樟脑研磨制成低共熔物(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与薄荷油混匀。
3.取水杨酸、硼酸、氧化锌、升华硫及淀粉分别研细混合,用混合细粉吸收低共
熔物,最后按等量递增法(当药物比例相差悬殊时采用,习称配研法。先将量小的组分与等体积量大的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体积量大的组分再混匀,如此倍量增加直至量大的组分加完并混合均匀。)加入滑石粉研匀,使成为100g,过
七号筛(120目)即得。
[功能与主治] 对皮肤有吸湿、止痒、消炎的作用。用于干疹、痱子等。 [用法与用量] 外用,撒布患处,一日1-2次。 [质量要求]
1.性状 本品为干燥、疏松的白色粉末。
2.定性鉴别 采用显色反应或薄层色谱法鉴别麝香草酚。 3.检查
⑴均匀度: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呈现均匀的色泽,无花纹、色斑。
⑵水分:依照《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水分测定法(甲苯法)测定本品水分含量,不得超过9.0%。
⑶装量差异:取本品10袋分别称定其内容物重量,每袋的重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超出限度不得多于2袋,并不得有1袋超出限度的一倍,装量差异限度见单剂量包装散剂装量差异限度表l—l。
⑷微生物限度检查:不得检出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每克本品细菌数不得超过10万个;霉菌数不得超过500个。 【制剂评注】
3
1.因薄荷脑和樟脑可形成低共熔混合物,故使之先共熔,再与其它粉末混匀。 2.为保证微生物限度符合规定,制备时先将滑石粉、氧化锌150℃干热灭菌1小时。
3.痱子粉属于含低共熔成分散,制备过程中需用混合细粉吸收低共熔物。 4.制备过程中需采用等量递增法(配研法),以利于药物细粉混合均匀。
2.益元散(打底套色法混合)
[处方] 滑石30g 甘草5g 朱砂1.5g [制法]
1.粉碎:朱砂水飞(中药学术语,是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与水共研细,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再干燥,即成极细的粉末。多用于矿物药。)成极细粉,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
2.混合: 取少量滑石粉置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表面,再将朱砂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与滑石粉混合均匀,倾出。取甘草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打底套色法——用量多药粉饱和研钵表面后,将少量、色深药粉先放入研钵作为基础,即“打底”;后将量多、色浅的药粉逐渐分次加入研钵,轻研混匀,即“套色”。)按每包3g分包,即得。
[功能与主治] 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黄少。 [用法与用量] 调服或煎服。一次2包,一日2次。 [质量要求]
1.性状 本品为浅红色粉末;味甜,手捻有润滑感。
2.定性鉴别 显微鉴别,观察本品显微特征。薄层色谱鉴别本品中甘草次酸。 3.检查
(1)水分:依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ⅨH烘干法测定本品水分含量,不得超过9.0%
(2)装量差异:取本品10袋(瓶),分别称定其内容物重量,每袋(瓶)的重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超出限度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一倍,装量差异限度见表l—l。
4
(3)微生物限度检查:不得检出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每克本品细菌数不得超过10万个,霉菌数不得超过500个。
4.含量测定 采用铁铵矾指示剂法(Volhard法),测定本品中硫化汞(Hgs)的含量。
【制剂评注】
(1)方中滑石粉清热解暑,利尿通淋。朱砂清心镇惊,甘草调和诸药,缓解毒性。三药合用清热利湿。
(2)朱砂主要含有硫化汞,含量达96%。常夹杂雄黄、磷灰石等。药理学研究表明:朱砂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抑制生育作用。朱砂有毒,不宜过量服用,也不能持续服用。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入药只宜生用,忌火煅。内服,只入丸、散剂。每次0.1~0.5g。外用适量。
(3)方中朱砂质重色深,且有毒量少,而滑石粉色浅、量大,宜采用打底套色法混合。
3.冰硼散(含毒性成分散剂)
[处方]冰片0.5g 硼砂(炒)5g 朱砂0.6g 玄明粉5g
[制法]以上四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硼砂粉碎成细粉,将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及玄明粉配研,过筛,混习,即得。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与用量]吹敷患处,每次用少量。一日数次。 [贮藏]密封。 [质量要求]
1.性状:本品为粉红色的粉末;气芳香,味辛凉。 2.定性鉴别
(1) 取本品0.5g,加乙醚10ml,振摇,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放置,乙醚挥发后,加新配制的1%香草醛硫酸溶液1~2滴,显紫色。
(2) 取本品1g,加水6ml,振摇,加盐酸使成酸性后,滤过,分取滤液3ml,点于姜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药药剂学》实验讲义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