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刺补泻手法
班级:10中医涉外 姓名:朱文雅 学号:10111180
学习针灸已有月余,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针灸有了初步了解,并且感受到
中医针灸医理的博大精深与神奇之处。其中对针刺补泻手法尤为感兴趣,因此找了些资料并加以总结,以聊表对此的好奇之心。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内容,最早见于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提擂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母补泻、纳支补泻、开阂补泻、九六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五藏交经等复式补泻手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正气,使底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邪气,调节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的方法。下面是对这些古代的针刺补泻手法加以整理。
1从各种针刺补泻手法的理伦依据来浅析
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看到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普遍存在着机体或器官组织机能的“有余”和“不足”现象腻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出了:“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的看法。针对这种病理上虚和实,《灵枢·经脉》中提出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由于古人受历史条件限制,对某些生理,病理现象还不能正确认识,因此受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在推理时凭主观臆想,或机械地生搬硬套,使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不能符合各种疾病虚实的客观规律,从而陷人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境地。例如: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都以人体表面和内部的深浅联系阴阳学说而为立论依据的,就是将体表归属于阳,内部归属于阴。针刺时如果是进针先浅后深重插轻提的,认为可以“引阳人阴”是补(“阳下之为补”);相反则认为可以“引阴外出”是泻(“阴上之为泻,’)。同样,捻转补泻、九六补泻也以阴阳学说为依据,左转属阳为补,右转属阴为泻;奇数阳为补,偶数属阴为泻。究竟人体在患病时出现的虚和实,与人体的表面和内部,左侧和右侧,提插、捻转数的奇和偶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都缺乏客观依据,仅仅是阴阳的演绎,是将不同的概念强行凑合的东西,即从所谓“医者意也”的想象而来,所以是不能符合客观规律。又如:呼吸补泻以人体呼吸时空气的出人,和针体的出人为基础,即“气人针出,气出针人”,气和针不相遇,为顺为补;“气人针人,气出针出”,气和针相遇,为逆为泻。按照这样的手法操作,古人认为可以使“大气(空气)留止”所以是补;相反“大气皆出”所以是泻。究竟人体各部疾病的虚实和肺部吸气,呼气与进针出针的顺逆有什么联系;通过这样的手法操作,究竟是否真正能达到使所谓“大气留止”或“大气皆出”的目的,也都缺乏事实的根据。因此连古人也不相信这种手法的作用。如《难经》就提出:“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纳)针也”。就是说补泻的方法,不一定要趁呼吸的时候出针与进针。由此可见,要用这种手法来解决各种疾病的虚实,当然也只能是一种空谈。又如:子母补泻以五行生克的道理为基础。这些理论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当然以之为基础的补泻方法也是糟粕无疑。至于各种复式补泻手法,早在明代就有人认为是“巧立名色”实际上复式补泻手法
就是单式补泻手法的综合,既然各种单.式补泻手法是唯心的空谈,其为糟粕;当也毋庸置疑了。
2从古代文献记载的分歧来浅析
各种补泻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古代各种文献记载分歧很大,矛盾百出。例如:捻转补泻就有四种不同的记载,金元时代是以“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明初《神应经》联系手足的左右,提出了第2种捻转补泻手法,“左侧左转为补,右侧右转为补”。其后《针灸问对》又根据经脉循行的顺逆,提出了第3种捻转补泻方法又和前两种不同。《医学人门》更以手足上下左右的阴阳配合捻转左右的阴阳,而提出了和前三者相矛盾的第4种捻转补泻手法。这种混乱情况是这种手法缺乏真实意义的明显证明。其它如提插补泻也有午前和午后相反,男子和女子相反的记载。迎随补泻的记载也很混乱。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等的文献记载,也是各执一词。 3.从临床实践来浅析
这些补泻手法通过临床上的实践还不能证明其确有实用价值。在治疗某些疾病时,比较捻转补泻手法的效果,左转和右转完全是一样;而捻转次数与刺激量则和疗效有关。如陶硕在通过对传统艾灸补泻、呼吸补泻、疾徐补泻、开阖补泻、针刺时间长短及针刺深浅等刺激强度的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得出“补法是强刺激,泻法是弱刺激”的结论,指出当前针灸界一些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陶硕还提到在没有确切实验或理论依据证明现代补泻理论的情况下,随意混淆古今补泻手法而进行的实验研究都将是徒劳的。例如唐怀古等以“进针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前者为古代补泻方法,后者为近代补泻方法”。在此基础上所作的临床研究报道其参考价值将大打折扣;王樟连水针疗法中“药液推得快,刺激感应比效大是泻法;药液推得慢;刺激感应比效小是补法”补泻理论的可行性也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证实。的针灸书籍把针刺补泻手法用强弱刺激来
代替,认为弱刺激能使神经起兴奋作用就是补法;强刺激能使神经起抑制作用就是泻法,这种观点是值得研究的。针刺补泻手法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中国古代针灸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其一定的实际意义。轻(弱)刺激能兴奋,重(强)刺激能抑制,这是神经对刺激的反应。而补泻手法是从经络和气血方面来考虑的,两者的基础不同,当然不能等量齐观。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能证实神经就是经络。因此,完全用轻(弱)重(强)刺激来代替补泻手法还须进一步研究。
4针刺补泻实用价值
古人也确实对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灵枢·官针》中记载的一些浅刺(毛刺、半刺、浮刺、直针刺)、深刺(分刺、短刺、输刺、关刺)、一针多向刺(恢刺、合谷刺)、多针刺(齐刺、扬刺)、交叉刺(巨刺)夜血刺(赞刺、络刺、豹文刺)、间歇刺(报刺)等都是根据不同疾病而提出的不同针刺方法,是能比效朴素地反映客观实际的。《官针篇》中还提出:“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得泻亦复为败”。是根据不同疾病的要求选用不同粗细的针具的原则。《灵枢·官能篇》记载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切而转之”,“遥(摇)大其穴”的重刺激手法,或“微旋而徐推之”、“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的轻刺激手法,以及金元时代《针经指南》中所用的透穴刺法;《流注指微论》中记载:“针人贵速、既人徐进,出针贵缓、急则多伤”的进针出针法;明代《针灸大成》中提出“刮刺法”及控制针刺感应的某些“行气法”、到目前为止
仍在临床上应用。历代医学文献早有记载有关针灸补泻法作用的论述。如《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刺节真邪》白“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可见针刺补泻法具有调和阴阳和疏调营卫之气的作用。《灵枢·根结》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万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灵枢·邪气藏府病邪》篇强调指出:“补泻反则病益笃。”说明了掌握针刺补泻法是决定针刺疗效的重要关键。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看针刺补法与泻法能产生不同的效应。如针治一般慢性疾病(如风湿病、神经性耳聋、阳疾等)时发现,针刺前臂正中神经中1/3及排深神经上1/3处,当用泻法时,则针后多戮全现白细胞减少且有白细胞成分右移的现象。如用补捻转5一6次,在取针前再捻转5一6次,可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机能,平均提高73%;强刺激(进针后每4min捻转5一6次)则降低30%。以上可见,针刺补泻法直接关系到针刺疗效,因而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综上所述固定以一种针刺手法来达到解决疾病的目的是不切合实际的,需要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疾病,选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操作、掌握一定的感应,使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才能起治疗的作用。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持续多年的中日韩三国针灸归属争战以中国的完胜告终。最后,我想表达的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愿更多的人能了解针灸,了解它所依存的中医医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针灸疗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