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蚕病学》教案(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菌。

潜势病原菌:多数为腐生菌,普遍存在于昆虫的消化道中。 细菌性败血病和细菌性肠道病的一些细菌。

家蚕细菌病是一类由细菌引起的疾病,也是生产中的常见病,各蚕期均有零星发生,以 夏秋期高温多湿季节发病重,危害程度较病毒病轻,因病蚕死后尸体软化腐烂,以前通称软 化病。

细菌病分为三类: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症和细菌性肠道病。

第一节:细菌性败血病

败血病细菌侵入蚕体血液中大量繁殖全身症状

败血病:原发性败血病(伤口入侵)、继发性败血病(消化管入侵)。 常见的家蚕败血病有:黑胸败血病、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

一、病原——图片讲解 上述三种败血病分别由黑胸败血病菌、灵菌败血病菌及青头败血病菌所引起,三种病原 细菌性状见表(P44)。三种病菌中,黑胸败血菌可形成芽孢,故抗性强。

二、病征——结合照片讲述 共同症状:突然停止食桑,行动呆滞,部分胸部膨大,吐液,排软粪或念珠状粪,有 时痉挛而死。初死有暂时尸僵现象,体形呈菱角形,胸部膨大,头尾翘起,腹部向腹面拱出,

腹足后倾,环节紧缩。体色正常,不久,体壁松弛,体躯伸长,头胸伸出,软化变色,内脏

解离液化,稍震动,体壁破裂,流恶臭污液。 蛹期病症:腐烂变黑,稍震动,流黑色或红色污液。

蛾期病症:鳞毛污秽、呆滞、胸足僵硬,不展翅。死后腹部黑褐或红色,最后成一堆 污液,仅存头胸翅。

因感染的败血病菌种类不同,尸体腐烂变色情况明显不同:

1、黑胸败血病:病蚕死后不久,首先胸部背面或腹部1-3 节出现黑绿色尸斑,很快扩展变 黑,最后全身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

2、灵菌败血病:死后尸体变色较慢,有时体壁出现褐色小圆斑,随着体内组织的解离、液化而渐变为红色(灵菌分泌红色灵菌素而致),尸体腐烂后流出紫红色污液。

3、青头败血病:病蚕死后不久,胸部背面出现翠绿色尸斑,并在尸斑下出现气泡(因该病菌繁殖时能产生气体),血液浑浊灰白(病菌解离脂肪体),组织液化,流恶臭污液。

三、病变

主要引起血液病变。病蚕死亡前,败血菌一般只在血液中增殖,不侵染其他组织,由 于病菌大量繁殖并破坏血细胞及脂肪体,使血液浑浊变性,死后,病菌侵入各组织器官,使

之解离液化,尸体腐烂发臭。

21 四、致病机理

1、病菌在血液中大量增殖,与蚕儿争夺营养与水分,造成生理饥饿。 2、破坏血细胞及脂肪体,使血液浑浊变性,影响正常循环。 3、释放有害物质,改变血液理化性质(蚕吐液)。

4、病蚕分泌蛋白酶、卵磷酯酶等,使各组织液化,破坏正常生理机能。

五、发病特点

1、病原广泛,约1/3 的细菌可引起败血病。

2、本病为急性传染病,快的十几个小时,慢则2-3天死亡。

3、本病发生与蚕的体质无关,以创伤传染为主,故与操作技术、蚕儿接触病原机会及饲养 环境(温湿度)有关。

4、病死蚕尸体是造成再次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六、诊断

1、肉眼诊断:据病症,以濒死和初死蚕症状为主。停食、尸斑、尸僵、腹足后倾、体形等,尸体变色快慢等。

2、显微镜检查:取濒死前后蚕血液,镜检,有无大量细菌。

七、防治

(一)彻底消毒,消灭病原

养蚕前的蚕室、蚕具、簇具消毒,养蚕中的防病卫生工作,蚕体蚕座消毒,贮桑室科 学管理,及时拣出病蚕、烂茧等,防治桑园害虫,防污染桑叶、可叶面消毒。 (二)防创伤

1、稀放,防蚕头过密,防熟蚕堆积,防抓伤。

2、防操作粗放:收蚁、扩座、匀蚕、分匾、拾熟蚕、削茧、签蛹、拆对等操作要仔细、 防创伤。

(三)药物添食(抗生素)———结合新药讲解 以前用500-1000 单位的氯霉素添食,预防:500 单位三令起每令起蚕各1 次,5 令隔 天1 次;发病治疗1000单位,连续2~3次,以后每天1次。对黑胸、青头败血病有效,灵 菌无效;

红霉素、克氯素、克红素、土霉素等亦有效(红霉素可杀灵菌)。———录象! 第二节:细菌性中毒症(卒倒病)

本病是蚕儿食下产生芽孢毒素的杆菌所引起的中毒症,又称卒倒病,猝倒病。总体发生 较少,近年来由于生物农药的应用,有所上升。

一、病原——结合图片 病原为真细菌目,芽孢杆菌属,苏芸金杆菌卒倒变种,简称卒倒杆菌,其形态有三个阶 段:营养体、孢子囊及芽孢。

1、营养菌体:长杆状,端部圆形,2.2~4.0×1.0~1.3μm,周生鞭毛,二裂法增殖,多个连 成链状,G+,菌落圆形、边缘整齐、乳白、有光泽,最适生长温度28-32℃。

22 2、孢子囊(前孢子):营养菌体生长一定时间后,受营养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孢子囊。 菌体先合成孢外酶(γ—外毒素)分泌于菌体外,可能有助于菌体分解和吸收某些孢子 囊所必需的物质。其后,在孢子囊的一端形成芽孢,同时在另一端形成称之为伴胞晶体 的蛋白结晶(δ—内毒素),不久,孢子囊溶解而将伴胞晶体和芽孢释放出来。 3、芽孢及伴胞晶体:芽孢圆筒形或卵圆形,1.5×1.0μm,光镜下淡绿色,折光性强,不易

着色,能抵抗不良环境,遇适宜条件,一个芽孢即会发芽成为一个营养菌体。 伴胞晶体:光镜下菱形或近球形,直径0.5~2μm,超微结构为钻石形正八面体,不 溶于水及有机溶剂,对酸稳定,可溶于碱性溶液,是含多种酶类的蛋白结晶。在家蚕碱 性消化液中可分解为多种多肽(1000~7000 D,总分子量约23 万D)。对鳞翅目的幼虫 具强烈毒性,即δ-内毒素,LD50 0.22~0.28μg/g蚕,6 小时死亡。此外,菌体还可产生多 种外毒素,除γ-外毒素外,还有α-外毒素(与菌体入侵、繁殖有关),γ、α对蚕无毒; β- 外毒素(腺苷)有毒,可作用于昆虫成熟分裂过程,使之在变态阶段发生畸形、死亡。 芽孢及伴胞晶体的稳定性:自然条件下可存活3年。

二、病征———看照片讲授 (一)急性中毒:

食桑突然停止,头胸抬起,痉挛性颤抖,身体麻痹,尾足向内卷缩,侧卧而死;初死头 部缩入呈钩嘴状,尸体腹部后端有硬块,暂时轻度尸僵,死后1-2 天,首先从腹部1-3 环节出现绿色大尸斑,继之变黑褐色,扩展,全身组织解离,流黑污液。 (二)慢性中毒:

食欲减退,发育迟缓,体色较暗;继而呈现空头,下痢、肌肉松弛,麻痹等症状,最后 往往吐叶、侧卧而死,死后症状与急性中毒相同。

三、病变

发病初期:δ-内毒素作用于中肠上皮,上皮细胞崩溃脱落,由前向后发展。中期:消 化管肌肉麻痹,蠕动减弱,食片被围食膜包囊成团状,形成硬块;后期:破坏中肠上皮渗透

性而使肠液pH 下降,血液pH 上升,致蚕死亡。

四、致病机理

1、造成呼吸障碍,使局部组织生理缺氧

δ-内毒素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3-P-A脱氢酶结合,抑制活性。

2、破坏中肠上皮细胞的渗透性,妨碍了血液中K+向肠腔渗透,使体液pH 上升,消化液pH 下降。

3、麻痹作用:妨碍神经传导,影响中肠蠕动。

4、溶解上皮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上皮松弛,细胞脱落。

五、发病特点

1、本病为食下传染,传染后如果零星发生可为:野生昆虫、水源或蚕座污染;大面积发生 则可能是源于使用生物农药(Bt)。

2、本病为中毒症,急性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发病死亡;慢性中毒则2~3天发病死亡,并可引

23 起蚕座感染。

3、本病在生产上较少发生(零星发生),如大面积发生,则与使用细菌农药防治农林害虫 或桑园害虫大面积发生有关。

4、高温多湿,利于病菌繁殖,是该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六、诊断

1、肉眼诊断:病征、病情-食欲、举动、腹足、初死尸体、尸斑出现部位等。

2、镜检:中肠后部内容物镜检芽孢、伴胞晶体或放置48小时后,检大杆菌及伴胞晶体。 3、生物试验:取病蚕消化液离心,取上清液添食于1~3令小蚕,出现相同症状,则可确诊。

七、防治方法

1、彻底消毒,消灭病原。

一般熏蒸剂及甲醛对芽孢及伴胞晶体效果较差,而氯制剂效果较好。] 2、蚕区内禁用细菌农药

3、防治桑园害虫,污染桑叶可先行叶面消毒,再喂蚕。 4、发现病蚕及时处理,马上除沙,蚕体消毒,蚕匾消毒。

5、加强通风排湿,蚕座保02 时持干燥洁净,可减少病原滋生传染。

观看录象! 第三节:细菌性肠道病

本病生产中普遍存在,但正常情况下危害较小,往往在不良环境条件(蚕种、体质虚弱、 桑叶贮存不善、蚕座通风不良等)冲击下出现;蚕种生产中的后期死蛹也可能为此病。

一、病原

本病病原为潜在性病原微生物,即正常情况下对蚕无危害,当蚕体质较弱时则发病。 近年来发现肠球菌Enferococcus(属名)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原。

肠球菌菌体球形,在固体培养基中单个或双个连在一起,液体培养基中(或蚕肠道内) 双个或短链状,碱性中生活(繁殖时可产生大量有机酸);

自然界广泛存在:昆虫、植物、废水、污水等,预防医学上作为环境检验标志。

知识扩展—— 饮水卫生的好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评价水质需依据客观指标,常用的指标 如下:

1、物理指标:包括水温、色度、臭、味、浑浊度等;

2、化学指标:包括pH 值(6.5~8.5)、溶解氧、生物需氧量、氯化物、硫酸盐(<250mg/l、 总硬度(以CaCO3计<450mg/l)等;

3、毒理学指标:包括氟化物、氯化物、砷、汞、铅、银、硝酸盐等;

4、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我国水质标准规定:经净化消毒过的自来水的细菌总数,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 小时后<100个/ml,总大肠菌群<3 个/l,游 离性余氯>0.3mg/l(消毒后30分钟还可以测出的氯)。

二、病征———结合照片

24 病征多样性:起缩(起蚕发病)、空头(将眠发病)、下痢(软、不正形粪)、群体发育 不齐,食欲减退,不活泼,临死吐液,死后尸体逐渐瘪扁,半干状态,腐烂缓慢。 三、病变

消化管内容物呈浑浊黄褐色。

四、致病机理

本病发病条件:1、体质虚弱;2、大量细菌存在。

体质虚弱ASP 量、活性下降 E.菌大量增殖与蚕争夺营养,产生大量有 机酸消化管pH 下降其他细菌大量增殖菌丛不同,出现不同病征。 围食膜增殖阻碍营养物质,代谢物畅通 破坏围食膜

健康家蚕消化液中的细菌总数一般在107个/ml 以下。

五、发病特点

1、慢性病;

2、品种强健性差,蚕种不良(催青),先天性体质较弱。 3、环境因素:叶质差,饲养技术问题等,后天因素影响。

六、诊断

1、肉眼诊断:据病情、病征,淘汰弱小蚕,转好。

2、生物鉴定:病蚕消化液涂桑叶喂2 龄起蚕发病则DNV,不发病则 为此病。

3、镜检:健蚕1-2 龄消化道中肠球菌很少,病蚕较多。

七、防治方法

1、做好消毒防病工作,消灭病原;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3、加强贮桑室的管理,防桑叶蒸热、发酵、变质等。

观看录象! 《蚕病学》教案

第四章 真菌病

(4学时)

第一节 白僵病 第二节 绿僵病 第三节 曲霉病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蚕病学》教案(6)在线全文阅读。

《蚕病学》教案(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105130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